【喇滴賽】給銘傳全體學生的一封公開信


Recommended Posts

文/DUST

  前陣子在中天綜合台「大學生了沒?」節目,播出考驗剛入大學的新生競爭力的專題,網路知名知識分子朱學恆老師,問了兩位學生對李家同先生過去兩個主張的看法:「李家同曾說,英文不好、數學好,根本無法在現代社會存活,乾脆不要唸大學。你怎麼看待他這個說法?」、「李家同曾主張,網路及部落格的文章,有不少不合邏輯且矛盾,也沒有經過修飾、篩選與修改,反而受到年輕人的喜愛,非常糟糕。若整個社會如此,不及時加以糾正,長期下來,必然會影響學生終身的成就,更會影響國家的前途。你如何看待這樣的觀點?」雖然朱老師當時讓他們過關,但我比較嚴苛,我不認為他們的回應是好的答案;現在,同樣的問題來問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你的回應是什麼呢?

  我國教育一向有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不管在現實中多麼嚴峻,目標上一定會列入一項關於獨立思考或公民素養的教育理念,運氣好的話,甚至有人在經歷了16年教育後,完全沒接觸到這兩樣東西。這不是危言聳聽,任何關心教育的人,應該都能看出端倪。

  一般來說,獨立思考往往被理解成蘊含著批判意識(我認為這不是獨立思考所擁有的內涵,但將「使用習慣」當成「定義」也不是什麼壞事),而「批判意識」,是指對道德、公平正義,或者知識的正確性,有著相當程度的直覺,這種直覺則主導了自己看待事情的方法。不管李校長在所謂銘傳人必備的「十大能力」中有沒有類似的東西,這種意識能力顯然是重要的。

  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欠缺批判意識的人,會注意到自己的權益被侵蝕。以我高中經驗為例,大家「非常相信學校」地參與輔導課,而完全不知道其中的違法秘辛;在升大學的高低資格考試中,也沒什麼人注意到「為什麼國、英、數、史、地的能力,可以決定一個人有沒有條件唸資源高、競爭力又強的那些法律系?特別是在我們都同意"每個人各有專精與興趣"的時候」;那所謂「公民素養」,是不是只要去投投票,然後捐捐錢、看看新聞當作關心社會就美滿了呢?面對公共參與,哪怕是最基本也最簡單的「選總統」,如果沒有批判意識,該怎麼判斷是非正義?

  「英文能力對你的生活有多少影響?它是不是生活或求學不可欠缺的基礎?未來你所打算從事的工作是否真得會用到它?」如果以上是否定的,那你怎麼看待「銘傳要唸四年英文」這件事呢?

  「當我權益受到侵害,我卻不知道該怎麼聯絡學生會,甚至我完全不會想到他們,因為大多數學校的學生會就像竹林七賢隱居深山,好像『社員』才是會員一般。」例如在台北銘傳要登山,只有行政大樓有電梯,教師們可以輕鬆開車上山,沿路還有停車格,學生卻必須屈就於把它當成訓練體育能力。好,不管學校是否有電梯或手扶梯建設上的困難,我們有多少人願意把它當成公共事務來進一步瞭解?而傳說中的學生會,是否又願意主動接觸「民意」呢?

  「批判意識」非常重要,重要到應該列入義務教育的核心教材,但顯然目前辦不到,不過,大學卻辦得到,因為大學是「自主」的,就像李校長會提出「十大能力」或「學四年英文」一樣。

  我無意藉此加重大家課業的負擔,這一方面也是因為我認為透過專業科目、以修學分的方式來達成特定教育目標是愚蠢的;我著重的是環境型塑與啟發,大家(特別是法律系學生)也許可以看看法律名著《毀約》,試著幻想一下同儕間學術思辯或意識形態衝突的樂趣,這不來自於學校課程提供了些什麼,而是那些學生原本就是那副樣子,並且湊在一塊。不過,要期待學生升大學前,也就是高中階段就俱備「那副樣子」,顯然也是愚蠢的,但大學仍可以從別的角度下手,例如人文環境的塑造就有助於達成目標。

  首先,學生所處科系的專科教授,有沒有能力在授業知識中納入大量需要思索、能引發討論的教材?它應該是自由的,透過有意無意地挑起學生注意(與學生的需求、喜歡的事物有關),而不是設為考試或成績的依據,那只會讓我們的懶惰因子追加了一次運作的機會(死背與上網找答案)。再者,學校環境中,有沒有引發學生思考的契機?前面提過登山的例子是反面教材,男廁小便斗上的標語就是一個正面的例子(就算那看來沒什麼用),還有大量的校內座談活動或演講,甚至是校內的論文比賽,加上配合讓學生可以輕易得知訊息;或者,學校的高階管理員或校長,願不願意開放讓學生公開挑戰各種辯論議題(例如校規)?又,學生對學校經營的意見,或者對系院內的意見,有無開放的溝通橋樑?例如投稿,或意見信箱。當然,我也很訝異《銘傳一週》沒有提供類似的空間,所以,如果你能在這份刊物上看到這篇文章,會是不可思議的。

  銘傳既然是以管理起家,那麼我想各種環境的營造(需求,或是否有效等等)應該不難才是,如果想不出來,也可以開放學生參與提議,這剛好就是一個開始。另外,網路也是一個可以重視的空間,我自己也有在網路營運相關的團隊,口語能力不好的人,仍可以透過網路表達意見與交流,這都有助於批判意識的啟發與後續的實力累積。

  這封公開信雖然屬名給學生,不過以上內容卻比較像是給學校,但大家仍可以思考,自己想要學什麼、獲得哪些經驗,花了大筆學費卻被綁死死,不如告訴學校你的想法,草莓族只是體制的副產品,而不是你我的本質;學習主張,或者學習批判,都會是好的開始,教育體制與學校,就是公領域的起點,那也是各位人生中,作為一個社會人所必須「學會」與「運用」批判能力的場地。

  希望,這封信能引起一些思辯,哪怕是對我的提案或觀點提出反駁,都是可貴的經驗;最後,祝福各位,有個美好的大學生活,也祝福銘傳,能引領培育知識分子的風潮,讓台灣公共知識分子能更加茁壯。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原來朱學恆是知名知識份子,我還以為他只是嘴砲王。XDD

  我國教育一向有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不管在現實中多麼嚴峻,目標上一定會列入一項關於獨立思考或公民素養的教育理念,運氣好的話,甚至有人在經歷了16年教育後,完全沒接觸到這兩樣東西。這不是危言聳聽,任何關心教育的人,應該都能看出端倪。

事實上雖然一直宣稱這是教育目標,過去的教育比現在的還要填鴨、更不可能有獨立思考空間。以這點來說的話,至少我們還是算在進步中的。另一點就是,其實在過去教育下培育出來那些我們覺得在學習過程中缺少獨立思考的人,他們現在很可能是主導社會的一群,布爾喬亞、政經界人士、學者教師,或是什麼「知名知識份子」,而他們並不覺得自己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所以常只是指著新一代的孩子,說「都因為教改讓他們變笨,至少變的比我們笨」。

也許要向世界宣稱教育不足以讓人擁有足夠得獨立思考能力,我們必須要告訴他們現在教育產生的人,他們在獨立思考上的缺乏造成了什麼後果。不然其實很難讓人認為,就算現在的大學生都像大學生了沒裡面的正妹跟腦殘又怎麼樣,反正過去時代的大學生比他們更腦殘,最後還不是變成台灣的中流砥柱(?)。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用什麼管道公開啊

  《銘傳一週》,好像是報紙刊物;他們有一個徵文專用信箱,不過都是收散文、新詩、小說這種文學作品,刊物上另外是有社論與記者報導,不過社論好像都是校長在寫,所以沒有正式的這種文類刊登管道。然後我就投在這個信箱這樣。

就標題來說,這篇文應該要住在*大學校園生活版*。

  就內容來說,這篇文住在人文版應該比較合適。

原來朱學恆是知名知識份子,我還以為他只是嘴砲王。XDD

  他可以算名符其實的第三種知識分子喔;然後我認為他跟我有一樣的味道。

  「知名知識分子」這句話可能會讓人誤解,我想很少人會講他是知識分子,自己應該也沒這麼宣稱過,不過他的確符合這個角色加上他蠻有名的,所以到周會就是知名的知識分子。

事實上雖然一直宣稱這是教育目標,過去的教育比現在的還要填鴨、更不可能有獨立思考空間。以這點來說的話,至少我們還是算在進步中的。另一點就是,其實在過去教育下培育出來那些我們覺得在學習過程中缺少獨立思考的人,他們現在很可能是主導社會的一群,布爾喬亞、政經界人士、學者教師,或是什麼「知名知識份子」,而他們並不覺得自己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所以常只是指著新一代的孩子,說「都因為教改讓他們變笨,至少變的比我們笨」。

也許要向世界宣稱教育不足以讓人擁有足夠得獨立思考能力,我們必須要告訴他們現在教育產生的人,他們在獨立思考上的缺乏造成了什麼後果。不然其實很難讓人認為,就算現在的大學生都像大學生了沒裡面的正妹跟腦殘又怎麼樣,反正過去時代的大學生比他們更腦殘,最後還不是變成台灣的中流砥柱(?)。

  一般來說,我覺得一個有獨立思考的大人應該會瞭解自己擁有獨立思考的原因,比如說因為政治或學運。我所認識的老師或在書上的許多學者,都會宣稱大家應該學會獨立思考,所以我認為這點不管哪個世代應該都會有共識(除了不瞭解獨立思考是什麼的人以外):「教育沒有提供什麼能促進獨立思考的學習,但這種能力很重要。」

  至於有些大人們認為小孩笨,我想應該不是指獨立思考這件事,而是讀書這件事喔。宣稱「獨立思考的培育在教育上是開倒車」的人,我目前是沒看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最後一段的意思是照道理來講,以現在的教育模式應該比過去的填鴨聯考能培養出更多會獨立思考的人,但是對現階段社會來說,即使是聯考出來的這些人,現在也成了社會的中堅份子,所以他們很可能不覺得我們所謂的「欠缺獨立思考能力」會造成什麼了不起的後果。所以我們必須更直接的指出說,這樣的後果有多嚴重。

你的文章在這方面有提到一些批判意識的重要,但你會不會覺得這還不足以說明獨立思考的急切性或是作為學習的根本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作為一個民主社會運作的良性結構,必須以社群為最小單位,這意味著人民得參與其中,哪怕是一個城市或社區的、一群身分性的(如學生群體,或者某公司的員工)都一樣,而這種參與跟批判意識有直接的關係,那不僅代表一個人有沒有能力從事類似的事,其本身也是支持民主運作的基本條件。

  我對獨立思考(或者應該說是批判意識)的需求理由即來自於此,不過民主理論我沒有太深入研究,所以沒辦法做更細緻的描述,但大致上我的掌握是這樣。當然除了這有助於讓民主更成熟(或更像民主該有的樣子)以外,還有一個理由是,我認為現在政治環境也好、人民對公共議題參與狀況也好,都不是那麼樂觀,包含我提過的行動者的反思,或者政治道德錯亂、教育改革某位媽媽的一語驚人、網路輿論的混亂、各種公共議題欠缺關注等等,或甚至是,裏想箱的宗旨「讓更多人關心社會」,這些都跟批判意識的欠缺有關係,雖然關於最後一項,我無法說有批判意識就能讓更多人關心社會(或更關心),但我認為那是一個機會,因為我自己與我看過的其他例子,都是這樣走來。我相信你應該也可以自己找到支持獨立思考或批判意識重要性的理由才是。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後面這幾句是在對誰做心靈輔導?

如果是想要回應我上一篇的話,我覺得重心就會清楚的說明現在社會上有哪些險惡的狀況是人們欠缺獨立思考能力造成的,而增加獨立思考的培養後,可以產生多少正向影響。

總覺得現在這樣好像是為了寫的富有感情而把整篇回覆弄的語意不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那些是個人經驗跟觀察啊,哪來的副有感情的文字?

我在9樓說的就是兩種東西:

1. 民主社會所需,所以獨立思考重要。

2. 我看到的許多社會或輿論亂象,這讓有志從事改革的人多了不少阻礙,而當大家都不是那麼聰明的時候,大家的抉擇與參與對社會造成了不少傷害。所以學會批判有助於減緩這些問題。(我以為我提「行動者的反思,或者政治道德錯亂、教育改革某位媽媽的一語驚人、網路輿論的混亂、各種公共議題欠缺關注」你就能懂我是在講我以前寫過的文章。)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懂,但是我覺得論壇不是個人交流的地方,那樣寫大概其他多數讀者會看不懂。另一點就是我覺得你沒有把最緊要的地方寫出來,我覺得只是「改革多了阻礙」、「有助減緩亂象」並不足以告訴別人獨立思考有多重要,甚至重要到需要建構團體去推動、需要把整個教育模式翻新。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OK。以我的能力來說,點出「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欠缺批判意識的人,會注意到自己的權益被侵蝕。」、「面對公共參與,哪怕是最基本也最簡單的『選總統』,如果沒有批判意識,該怎麼判斷是非正義?」,加上提出經驗中遇過關於許多個案因為當事人不太聰明造成麻煩,這樣差不多就是極限了-.-。再來挺多就是用不同的文字來詮釋,而沒辦法有更深的論述。

  一方面我也認為,光是「沒有能力發現並對抗權威或不合理的事物」這本身就已經很嚴重,應該足以說服非常多人學習批判意識的重要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