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多性戀主義﹝Reset the Sex﹞


Recommended Posts

這是開啟我性向視野的一份文件。希望能跟大家分享。

兩年前在下一直不明瞭亦不願承認自己對某個人的執著,於是開始卯起來上圖書館找同性戀書及資料;但得到的都是:『要接受自己的性向,同性戀不是病...』講得這麼彆扭,我還是覺得不夠。

直到發現了這本書。矛鋒著作的《人類情感的一面鏡子─同性戀文學》。

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具有雙性戀的潛能,同性戀是品味世界的一種藝術...

(說的好啊!)

自此我終於承認也熱愛自己愛著另一個人的事實。

強烈建議對自己仍感到迷惘的朋友看!

(雖然這本書已經絕版了,不過圖書館應該可以借得到...)

(在下也是拼命從網上標來的呢~)

(以下文字來自矛鋒著作的《人類情感的一面鏡子─同性戀文學》)

文化新布局:走向多性戀主義

多性戀主義是筆者首創的一種描述人類多種型式性愛生活的闡述角度。它的基本含義是:人類的性愛取向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既有同性戀,也有異性戀,更有雙性戀、易服戀、施虐受虐戀……,每一種性取向,都有其不可替代的自然基礎、道德尊嚴和獨立的人文價值。它們健康合理的發展是人類徹底解放自身的必然方向。

十九世紀以降,主流性別論述一直以「單一性向模式」為基調。此模式把人建構為只有單一性取向的性個體──不是異性愛者,就是同性愛者。同性情慾與異性情慾,不能或不會並存。人只能/只會愛上一種性別,非此即彼;彷彿一切截然而分,沒有中間和兼容地帶。

「單一性向模式」是一種本質主義的幻想,它認為每個人從開始便有一個恆久不變的性取向,人成長中的一切言行與慾望發展,均可上溯自這個不變的性核心,亦是人類欲望的原本真相。誠如Mariana Valverde在名作《Sex power and pleasure》表示:「性別本質主義深層地建構著社會信念,故此性別含糊的人令我們非常不安。我們堅持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凝固不變的性別身分與性取向。若我們在街上未能即時確定一個人的性別,已經相當不安,總要再三查看。」Gary Zinik在《Bisexuality reconsidered》,批評「單一性向模式」視雙性愛為內在矛盾、衝突和混亂的狀態。Zinik建議以「開放(彈性)模式」取代「衝突模式」──女(性化)與男(性化)不在是衝突矛盾的兩個極端,而是存在於每個人的不同元素。

「單一性向模式」創造一個黑白截然二分的穩定世界,提供一種片面與虛假的安全感,彷彿異性戀與同性戀已包括所有人。「單一性向模式」,源於「生理決定論」的神話。在男性中心生理決定論下,嬰孩的性器官幾乎決定一生的命運,從名字、玩具、讀書、衣服、性情、言行舉止,無不嚴格劃分。男孩自幼被教導「扮男人」:「扮」堅持勇敢獨立自主;女孩也必須「扮女人」:「扮」溫柔細心照顧體貼。

另一淵源則是父權神話。這種神話把性建構為性別,並把性別界定為源自生理(論述)的性。而現實生活中的性向模式多元多向、流動詭變,遠較神話標籤的容量為大。父權主義者總在多元發展的性世界裡強加一個人為規律,他們先入為主地攝取自己所願意接收的資訊,而將其他性取向排斥在外,然後宣布自己的神話是「原敘述」,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主流(異性愛)社會對異己最嚴厲的封殺,就是把異己「問題化」和「邊緣化」,令其成為被研究的對象,被凝視的「他者」。我們總千方百計追問同性愛及雙性愛的起源、成因、過程、定義和影響,本身就已經把同性愛和雙性愛邊緣化,同時亦預設「異性愛」為正常和自然的現象,彷彿異性愛就沒有起源、成因和影響,不必深究。

主流論述習慣以自我的(性別、階級、種族與文化)偏見作為衡量萬物的唯一標準,不僅把一切差異定性為「病態」,還要強加自己的偏狹標準「非我族類」身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譬如說,白人從來看見不見自己的「顏色」,只知把一切非白人統稱為「有色人種」(彷彿「白」不是顏色)!主流文化運用自己的文化強勢,將一己偏見強加於整個社會,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異己力量的存在,必然翦平之而後快。

雙性愛者就是這種「異己力量」。他們的存在全盤挑戰「單一性向模式」這個根本前設,徹底顛覆了主流社會編造的一勞永逸、絕對穩妥的性別建制和性身分的神話,它揭示了人類性意識奔放的特質。

歷來雙性愛至少有三種理解,而且經常被混淆。第一,達爾文時代視其為雌雄同體的生物現象,即一個人同時擁有女男兩性的生殖器官,此意義如今仍舊存在;第二,指一個人同時擁有女性化與男性化心理因素;第三,指一個人在性愛上可以同時被女男兩性吸引,這種情況乃最普遍。

雙性愛沒有單一的性愛模式,這正是他精采、迷人處──它呈現了豐富多元化的情慾實踐和生活空間。雙性愛是人的豐富性和人的自由人權宣言,是個人對自身性別、情慾關係和生活方式的獨立宣言,它反對一切標籤:雙性戀者為自己探索真正的愛情而不接受(社會)強加的標籤(性身分),這正是當代爭取性獨立、性自由的「性政治」主要內容。

一個看來簡單的性行為,可以建基於千萬種複雜奧妙的情愛慾望,也可以源自不同的性身分。雙性愛強調「身分」必須由自我賦予而不是集體蓋章,需要最終追求的,是和諧相容的政治社群和文化氛圍,而不是排斥異己的權力秩序。

從多元文化人類學角度來看,大部分非西方白人社會,不以「異/同」二元對立系統劃分人類。西方學者卻每每末是種族文化差異,一味強加自我文化偏見與標籤於「非我族類」身上,是論述過程淪為一種觀念的暴力和文化霸權主義的工具。

人類學大師瑪格麗特‧米德在1975年一月號的《紅皮書》撰文〈Bisexuality: What’s it all about〉指出:「就算從表面去觀察不同社會,也足以肯定許多人──很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性)愛潛能都是雙性愛……,倘若我們繼續把同意愛視為『異性愛的倒置』,就會誤解人類的性愛,完全漠視性愛的多元殊途模式。」佛洛伊德在《性學三論》宣稱:「我絕對沒有低估雙性愛……,我相信它會給予我們許多啟迪。」

現代西方社會最重要及最著名的性研究──金賽博士的性調查表明,人類的性取向可分為零至六級的「性取向連續體」:

0:絕對的異性愛者;

1:主要是異性愛,偶然同性愛;

2:主要是異性愛,但亦有同性愛;

3:異性愛與同性愛表現均等;

4:主要是同性愛,但亦有異性愛;

5:主要是同性愛,偶然異性愛;

6:絕對的同性愛者。

他強調所謂同性愛與異性愛,並非客觀鮮艷的標籤類別,而是理論家強加於人的分類系統:「人不是(先驗地)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組別(異性愛與同性愛)…..,而是理論家強加於人。」

金賽研究發現絕對的同性戀者只占(以五十年代美國人口為例)人口中的4%,絕對的異性戀者占50%,其餘(即介於連續體一至五級)的人口占46%,是某種程度的雙性戀者。這顯然是極具震撼性的發現──主流社會素來認為人啡童即異,金賽卻提醒我們:雙性戀其實是常態,佔總人口46%,性取向只是程度差異的問題,難以截然劃分。

Klein從七個角度:性吸引、性行為、性幻想、性感情、性取向、性認同和性生活方式,來衡量人的性態度,並強調性取向不可被簡單還原為性慾或性行為,也不是凝固不變的選擇,它會隨著人生不同階段而流動變化。

對人而言,根本不存在單一的性本質、性身分、性模式和性秩序,人的情慾感覺是詭變多端、瞬息萬變、豐富多彩的,探索並拓展情慾性愛的自由空間,把無盡無窮的情慾、性向悉擁入懷,以充實我們的生命,使人的生活由一成不變向多元開放的詩意境界提升──這正是同性戀文化和雙性戀文化對改造全人類的生活方式、觀念模式和價值模式所具有的重要哲學意義。多性戀主義屬於未來。

同性戀:閱讀世界的方式

世界在我們眼前以什麼姿態和樣貌出現,有賴於我們的視點、視角和視域的不同。同性戀和雙性戀是全面刷新人類文化視野的一種生活方式,是人類閱讀世界的一種全新方式。它向作為幾千年文明史的基礎性別建構和性權力機制發起挑戰和衝擊,將矛頭對準以經濟運作、人口繁殖、家庭穩定為核心的近代社會話語系統,反抗綿延數千年之久的性別奴役、性別壓迫和一切形式的性剝削,還人類一個清新自由的性文化。

同性戀和雙性戀的公開化和合法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引人注目的文化變革和觀念更新,它們所標榜的性獨立、性自主、性解放的生活方式和「多性戀主義」的價值觀念,打破了關於人性原有單一本質、單一性向、單一性取向、單一生活方式、單一價值系統、單一審美趣味的神話,它顯示著:重新談判、修訂、簽署那個象徵性的「社會契約」的歷史時刻已經到來,建立在恐懼、壓抑、奴役與偏見基礎上的文明制度,將在一個不分性別、階級、信仰、生活方式、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和諧自由狀態下重新組織起來。

同性戀和雙性戀是閱讀世界的獨特方式。它標榜人的個性獨立,認為每個人都有探索、創造自身生活方式的天賦權利。它的格言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種生活都是值得嚐試的,每一種美感都值得欣賞和愛──堅持你自己!這就是生命的完美和智慧。在這種文化中,沒有穩定、可靠的東西足以讓人安臥並建構自己的權力,它還世界不斷生成流變的詩的本相,是生命活力不可節制的瞬間噴發,它展現的是宇宙瞬息萬變的美,是人類追求自由的極限,人在這種愛情和審美維度中,連自身都不可能長久佔有,而是被難以抗拒的宿命納入性慾、柔情、愛、體貼、生和死的永恆潮汐中……

傑拉德‧曼里‧霍普金斯說:「我創造的就是我自己,我就是為此而活的。」查爾斯‧威廉‧莫里斯則說:「在雜多的宇宙中沒有獨佔。」多性戀主義,將開啟一切密閉之門,變「獨佔」的權力關係為「創造」的詩性關性,在這種關係中,生命自我開放,向一切活力、神秘和美感敞開心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說起來頭頭是道

不過就是要叫人接受多性向發展是正常的

問問自己

誰能接受自己的父母有這般傾向

甚至從小教導小孩別堅持自己性別

我不贊同

儘管同性戀是存在的

但我不承認這般學術值得信任(trust)

不是想要筆戰

只是為什麼不敞開心胸看看不一樣的世界?

都已經成受了別人的歧視所以還要歧視別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