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禮運大同篇


Recommended Posts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出自《禮記.禮運大同篇》

相信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篇課文XD

在下不才我,亦於學習時與老師多次討論;其一論題為:

孔子是否認同大同與小康之治皆為其意之所向?

我以為兩者皆有,而老師則認為僅大同之治而已。

請各位先進齊來討論:) 不甚感激^^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是看歷史長河時知道的......

孔子的確比較贊同大同之治,所謂大同乃西周時有秩序的分封,上下互不相犯、貴賤有別的時代

而小康之世的弊端在於打破禮制的爭權奪利,令孔子看不慣,約剛好在孔子的春秋時代左右,故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不曉得這樣說對不對......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下次在引用文章時尾部要附上出處唷(把這條加上版規吧)

----------

大同社會的層次猶在小康社會之上

大同社會裡面根本不會有搶劫、偷竊等等事情發生,天下太平

而小康社會是要以禮樂來教化,但百姓仍有可能發生作亂事件

看來孔子應較為嚮往大同世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個人以為,在孔子所處的年代,既非大同也非小康;

大同確實為孔子較為嚮往,但相較當時,小康是否也為孔子所冀?

「如今大道既然再無法行, 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人人只孝 敬自己的父母,只愛護自己的子女, 生產財貨和付出勞力,都只為了自己 而已。在上位的將爵位傳給自己子弟 ,成為固定的制度。又各自築起內外 城郭、挖掘壕溝,來保衛一己的領土 。並且按照禮義來定出法度,去確立 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的恩情,使兄 弟和睦相親,令夫妻和諧相處。由此 而設立各種制度,劃定田里彊界;以 此推許勇敢和聰明的人,獎勵為自己 效力的人。這樣一來,一切陰謀詭計 就產生了,而戰爭也就由此而起。夏 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 和周公,都是這時代的代表人物。這 六位賢君,沒有一個不是小心謹慎地 運用禮制治國的。他們以此來確立行 事的是非標準,養成百姓誠實守信的 風氣,又明白地指出人們的過錯所在 ,標榜仁愛,講求互相推讓,使老百 姓能有法規可去遵從。如果有人不按 照這樣做的話。即使是有權有勢的, 也會被罷免,而民眾都會視之為禍根 。這就叫做『小康』世界。」

節錄自《禮記‧禮運大同篇》 後段

據《大同篇》中,孔子並無表示較冀望何種社會,

但大同社會層次明顯較於小康社會高,

推斷孔子較嚮往大同社會(理想),而小康社會是能做到的(現實)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

則試問天下為公之時,是否不包括小康之代?

《大同篇》裡有說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道得以施行的世代,天下是人所共有的。)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如今大道既然再無法行, 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

因此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時,其並不包括小康世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大同篇》裡有說

引用: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道得以施行的世代,天下是人所共有的。)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如今大道既然再無法行, 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

因此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時,其並不包括小康世界

到底在鑽什麼牛角尖啊?搞不懂。

這篇主旨應該是藉著祭典的機會孔子向言偃闡述自己心中理想的世界。

故當時世界並不是他所嚮往的世界。

「如今大道既然再無法行, 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

他用「如今」兩個字應該就是在說明當今現狀,所以西哩呼嚕說了一大堆就是要說現在是一個由君王統治的世界,就是「小康」。

他沒有說小康不好,只是他嚮往大同。

大同世界似乎是「仁」行於天下的最高標準。

(拙見勿怪 ˊ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