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mpkin Panda 10 發表於 January 7,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7, 2008 今天上軍訓課的時候教官講到拿破崙使用的戰術他說拿破崙有兩大革新一個是內線作戰的重視一個是師的編制的發明首先是關於內線作戰內線作戰之定義:居於中央位置之作戰軍,同時對兩個以上的目標進行作戰──R1─────↓...................B1──R2──→B2...................B3──R3─────↑R1~R3是進攻方B1~B3是防守方教官說(一)B方相對於R方擁有兩個優勢(1)相對兵力密度高(2)相對機動壓力小所以B方相對於R方擁有優勢(二)當R2在正面造成一個突破口時也就是變成這種狀況──R1─────↓...................B1──R2────→ B2...................B3──R3─────↑B1可以抽調兵力去打擊R2後方的戰鬥支援部隊這點也讓B方擁有優勢綜合以上兩點內線作戰讓防守方佔有優勢他還說八年抗戰時國民政府撤退到重慶是內線作戰的一種讓國軍兵力密度提高降低日軍兵力密度對於這些大家有甚麼看法??第二個是關於師的編制他說拿破崙是發明師的編制的人是真的嘛?師編制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教官說創造師的編制的用意是融合步兵的兵力,砲兵的火力,騎兵的機動力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混和部隊是這個意思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西村祥志 10 發表於 January 7,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7, 2008 搞不好喔,因為"印象中"拿破崙好像是第一個建立類似現在台灣"聯兵旅"建置的人。人家說拿破崙百戰百勝的秘訣:先以砲兵猛轟,使敵人結構產生破洞;然後派出騎兵衝擊,使敵兵崩潰;最後再派出步兵打擊。這樣就能以最低的代價取得最大戰果,也就是以自己的長處去打擊敵人短處,而不以自己的長處去打擊敵人的長處;就類似二戰時大家都以空母打敵人戰艦,而不是叫自己的戰艦去跟人家硬拼;這觀念在當時仍流行方陣對方陣的年代實屬空前,也締造了一段不敗的時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leiwine 10 發表於 January 7,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7, 2008 恩,師這個編列確實是拿破崙開始的,拿破崙編製師的目的就是要融合各方打擊火力,來變成一種多功能用途和打擊能力的編制。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hsinhanchu 10 發表於 January 8,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8, 2008 內線那邊我提個相對觀念對照一下。所謂的「戰場平衡學」。最簡單的預設:四邊形,我方與敵方分據ac兩個頂點,戰場左右兩側的重要地點分別為bd兩個頂點,作戰目的在於靠著奪取「邊」和「頂點」給予對方強大的心理與火力壓力。常見的鉗形攻勢就是其中一種應用。以內線戰術來看,等於將bd頂點暫時性讓與敵軍,固然有不必長程機動與兵力集中運用的優點,但隱藏的危機是失去控制就會變成受到三面包圍的情況,最慘就是全線士氣崩盤。至於擺方陣那邊,只能說受限於歐洲當時的武器水準。滑膛燧發槍的有效距離大約是一百公尺,美國獨立戰爭時有個英國上校曾說「若士兵的槍沒有做得很糟,他可以命中七十五公尺外的目標;如果一個士兵被一百公尺外的槍彈打傷,那表示他很倒楣;若一個人想射擊兩百碼外的目標,那他可以改而射擊月亮,因為命中率是一樣的。」短射程加上不穩定的彈道,排成密集陣型用射擊發數換命中數也是可以理解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西村祥志 10 發表於 January 8,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8, 2008 啊!這我有看過!好像是某期全防中在介紹狙擊戰的文章的內容對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Pumpkin Panda 10 發表於 January 9, 2008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9, 2008 內線那邊我提個相對觀念對照一下。所謂的「戰場平衡學」。最簡單的預設:四邊形,我方與敵方分據ac兩個頂點,戰場左右兩側的重要地點分別為bd兩個頂點,作戰目的在於靠著奪取「邊」和「頂點」給予對方強大的心理與火力壓力。常見的鉗形攻勢就是其中一種應用。以內線戰術來看,等於將bd頂點暫時性讓與敵軍,固然有不必長程機動與兵力集中運用的優點,但隱藏的危機是失去控制就會變成受到三面包圍的情況,最慘就是全線士氣崩盤。能不能簡介一下鉗形攻勢?關於內線作戰這樣看來的話內線作戰是一種守勢作戰但要如何轉守為攻?讓對方的攻勢崩潰之後趁勝追擊嘛?而且拿破崙的戰術不是以積極的進攻取代消極的防禦就算處於守勢也得利用適當的進攻,不是嘛?這樣的話內線作戰似乎不太像拿破崙的戰鬥??另外關於步騎砲三個兵種的聯合作戰為何不是先用砲兵轟擊然後用步兵發揮兵力密度高的特點配合砲兵的火力支援重挫對方的步兵部隊而騎兵部隊則負責奇襲或是最後對敵軍進行最後一擊?騎兵的兵力密度比步兵低一個騎兵的正面可以容納三個步兵由騎兵作最後一擊,發揮騎兵衝鋒的優勢這樣子不是比較好?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josephfan 10 發表於 January 10,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10, 2008 關於內線作戰這樣看來的話內線作戰是一種守勢作戰但要如何轉守為攻?讓對方的攻勢崩潰之後趁勝追擊嘛?而且拿破崙的戰術不是以積極的進攻取代消極的防禦就算處於守勢也得利用適當的進攻,不是嘛?這樣的話內線作戰似乎不太像拿破崙的戰鬥??另外關於步騎砲三個兵種的聯合作戰為何不是先用砲兵轟擊然後用步兵發揮兵力密度高的特點配合砲兵的火力支援重挫對方的步兵部隊而騎兵部隊則負責奇襲或是最後對敵軍進行最後一擊?騎兵的兵力密度比步兵低一個騎兵的正面可以容納三個步兵由騎兵作最後一擊,發揮騎兵衝鋒的優勢這樣子不是比較好?兵力相對於敵方為較少的一方,以兵力集中為要著而兵力較多的一方,經常會以鉗形甚至多面包圍的方式為之拿氏內線作戰─砲騎步的運用,說明如下砲兵重砲轟垮敵方主力,正當敵軍身陷危疑震撼,驚魂未定之際騎兵快速機動接近敵陣,不易被敵軍之砲火擊中,阻止敵軍集結步兵隨之執行戰場掃蕩,可一股作氣將敵軍擊潰,並且固守該地然後再次集結,重新面對另一股敵軍,再來一次....這跟之前國軍裝步旅、摩步旅,及現今的聯兵旅概念是大致相同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leiwine 10 發表於 January 10,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10, 2008 這種內線作戰戰法是以挾擊的方式來擊滅對方,來達到目的,這戰法很類似漢尼拔的坎尼會戰跟波希戰爭的戰法,二者共同點是都是誘使敵軍進入兩邊挾擊,內線作戰有個缺點,假如控制不好,會反而變成三面圍殺造成潰敗的情況,這點在遇到優勢敵軍時要特別注意。拿破崙的戰術不是以積極的進攻取代消極的防禦就算處於守勢也得利用適當的進攻,不是嘛?有時候防禦也是最好的攻擊手段,不一定要積極攻擊敵軍才是最好的手段。假如遇到優勢敵軍貿然進攻會造成更大的損傷且可能毫無代價,在義大利戰場拿破崙也使用過防禦手段來對付奧地利。這樣的話內線作戰似乎不太像拿破崙的戰鬥??不過我覺得拿破崙的作戰方式大都以臨機應變為主,內線作戰方式只是一種兵種運用模式,如果太過於僵化於戰爭的戰術,那就變得像歐洲舊式作戰方法。拿破崙在編制師這個單位有設定兵種數量比例吧?我想知道那時法軍普通的師裡面騎兵的比例(包括輕重騎兵)以及炮兵重砲跟輕砲的比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死U條人 10 發表於 January 10,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10, 2008 師這個編列確實是拿破崙開始的,事實上,拿破崙並非是"師"理論的提出者只是第一個採用這個編製的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Pumpkin Panda 10 發表於 January 20, 2008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20, 2008 除了內線作戰,鉗形攻勢之外還有出現過哪些戰術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leiwine 10 發表於 January 20,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20, 2008 奧茲特里茲戰役,那場戰爭我聽說以前是法國軍校必授課程。拿破崙還有一個戰術就是藉以一支強大的部或所有部隊繞到敵軍後方進行猛裂攻擊,切斷任何對方的聯繫和突擊的手段。拿破崙的戰爭天份其實大都是在他在義大利和埃及作戰時顯現出來,拿破崙也宣稱過他已經純熟的運用所有的戰術。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藍色月全蝕 10 發表於 March 4,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rch 4, 2008 奧茲特里茲戰役,那場戰爭我聽說以前是法國軍校必授課程。拿破崙還有一個戰術就是藉以一支強大的部或所有部隊繞到敵軍後方進行猛裂攻擊,切斷任何對方的聯繫和突擊的手段。拿破崙的戰爭天份其實大都是在他在義大利和埃及作戰時顯現出來,拿破崙也宣稱過他已經純熟的運用所有的戰術。的確,但是實際上他在大方向上面產生了與他戰史上矛盾的兩大錯誤錯誤:1:遠征俄國。2:拒絕富爾敦的提議,不建立現代的艦隊(就是像一戰德軍公海艦隊那種艦隊,已經為鐵船,而且頗具現代戰爭之規模,唯一不同是沒有潛艦)俄國當時實力雖然強,但是不至於有能力獨力將法國擊敗,而當時反法聯盟只剩英國負隅頑抗,奧地利也已不成氣候。所以當年拿破崙對於英俄政策上,做出了世上最矛盾的戰爭錯誤。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西村祥志 10 發表於 March 5,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rch 5, 2008 在那個年代應該要稱為"具備未來戰力"的艦隊吧?不過說有一戰的實力也太誇張,頂多有十九世紀中期至後期那種等級,而且旋轉砲塔不知道會不會被實用化,因為還沒有南北戰爭......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