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關於台灣的教育。


Recommended Posts

最近讀了某期的商業週刊,

那期的客座總編輯是之前維基年會見過面的吉米威爾斯。

在裡面提到,現今的教育制度,

似乎是只適於十八世紀後期工業革命的制度下,

而這種制度其實偏向"訓練"多一些。

裡面說到:

現在的學校教育制度其實嚴重的拖累了教育,

為什麼呢?因為學校裡面有各是各樣的人,

而讓學習能力較差的人拖累學習能力較強的人,不是比較不公平嗎?

雖然這樣說,

每個人對不同的領域都有不同的能力、自信、潛能,

把一種近似平均值的教育進度和習慣、態度

套在每個不同的人身上不是很沒有效率嗎?

詳情參見:商業週刊1028期封面故事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7770&p=4

相信許多同學也跟我一樣,

上課的時候,

老師在說的我早就懂了,

可是卻因為其他有人不懂,

而耽誤進度。

有時候自己還沒有完全了解,

老師卻又趕得跟什麼一樣…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以每個人為個體而不是以班級甚至學校為個體不是嗎?

說來無奈,我想為改變現狀盡一份心力,可連同學都勸我放棄…

有多少同學是因為跟不上進度而放棄學業?有多少天才被禁錮在這制度的牢籠?

各位同學不妨提供一些意見,

好讓我把大家的意見都整理起來(?)

謝謝。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有一本龍齡出版公司出版的《飛向成功》,這是兩個外國人唐納˙科里頓還有寶拉˙納爾森所著,他們倆的理論與樓主的想法雷同。

  該書中寫道:「我們在學校裡,不能容許學生專注於他們最擅長的科目,其他科只要達到某種基本要求即可,一味要求他們在各科都應表現優異,我們就等於是在為『豬仔們開設音樂課程』」。值得深思!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教育偏向「訓練」,那除了訓練以外的,是什麼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跟後面提到的「效率」是兩件事。樓主要不要再做詳細一點的說明?

不好意思,我沒有說詳細。

是這樣的,現今的教育制度,

比較偏向於訓練而非學習。

要考試考好,莫過於強調在三個方面的訓練。

理解,然後不斷練習,然後不斷考試。

以達到精準解題的結果。

而學習應該是,理解,思考,下一個章節。

我的重點不是學習不用考試,

而是學習本身不應該和任何測試有關係。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你被一樣事物深深的吸引住,

然後嘗試去了解它,

然後沉溺在那不斷精神集中的狀態。

那才是學習。

任何有關學習的東西(不包括死背SOMETIMES)

都不應該和考試或是測驗這樣的壓力扯上邊。

應該是自主的、自願的、吸引人的、有魅力的,

帶領你進入一個你所深愛的專業領域,

我認為那便是學習(真正的)。

雖然標榜多元

但是幾千年來根深底固的讀書最大的觀念

還是改不掉阿(嘆)

或許應該開放高中改成選修?

不過我想開放的話會社會大亂吧= ='

據我所知,

目前美國的高中教育制度是這樣的:

必修英文(國文)、數學。

其他都是選修。

無論任何東西只要是理論性質的,

都強調的是實做和實驗。

而台灣之所以會被稱為筆試王國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好像渴望別人管理一般,

很少有人在這樣的文化價值觀下自動自發的。

現在的一些待業朋友,

甚至沒有機會發現自己的天才!

這樣不是很可惜嗎?

  有一本龍齡出版公司出版的《飛向成功》,這是兩個外國人唐納˙科里頓還有寶拉˙納爾森所著,他們倆的理論與樓主的想法雷同。

  該書中寫道:「我們在學校裡,不能容許學生專注於他們最擅長的科目,其他科只要達到某種基本要求即可,一味要求他們在各科都應表現優異,我們就等於是在為『豬仔們開設音樂課程』」。值得深思!

親愛的小洛,

前輩最近似乎很活躍(笑)

常常看到您呢。

關於您說的那本書,

有機會的話會撥空拜讀的。(措辭有錯嗎@@)

謝謝您的資料提供。

  教育偏向「訓練」,那除了訓練以外的,是什麼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跟後面提到的「效率」是兩件事。樓主要不要再做詳細一點的說明?

剛剛又想了一下,我有點答非所問。

為了讓你對我所想事情的理解更臻於完美,我重複補充一下。

訓練是:不論天份,範圍內的要熟練,而能比較的就是吸收程度和熟練程度。

而之前提到的效率的問題,我想跟「機會成本」有點關係吧。

當你喜歡一個科目的時候你的學習能力可能很快,因為你很專注。

這時候的效率就遠比那些提不起興趣的人高。

而所謂的才能和潛能跟這個也是一樣的。

為了更有效率的學習我認為應該是以個體來看待學習的事情而不是一個群體。

但是比較、競爭是很多事情的原動力,

我不排斥個體間的互相較勁。但只限於單領域。

舉例來說:

甲擅長數學,每次都考很好,自己自學的進度也遠遠超過學校。

這時候有個自認為數學很不錯的轉學生乙轉進來了,

而乙看到有人數學比它更行,面子可能放不下,(我會這樣子= =||)

所以也瘋狂的熱衷於數學。

我認為理想的學習應該是這樣的,

是純粹而沒有任何危險而旁門左道思想能左右的。

以上。

補充:【分享】不會考數學的數學家

…埃爾米特在四十九歲時,巴黎大學才請他去擔任教授。此後的二十五年,幾乎整個

法國的大數學家都出自他的門下。我們無從得知他在課堂上的授課方式,但是有一

件事情是可以確定的──沒有考試。…

詳請參照:

http://www.student.tw/db/showthread.php?t=71497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但是我認為筆試還是有其必要存在性的,畢竟這是大家能夠接受且公平的制度,況且台灣教育是將高中定位成進入大學的準備,所以基本上是在教授進入大學的基本學科能力。

在此細說,上面的發言並沒有屏除他的存在必要性。

而是希望比重上面的拿捏更趨完美。

第二點,其實這不一定是大家都能夠接受的…

您的意思是,盡入大學以後才開始學所謂的專業能力囉?

那我相信,台灣有那麼多米蟲不是沒道理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在此細說,上面的發言並沒有屏除他的存在必要性。

而是希望比重上面的拿捏更趨完美。

第二點,其實這不一定是大家都能夠接受的…

您的意思是,盡入大學以後才開始學所謂的專業能力囉?

那我相信,台灣有那麼多米蟲不是沒道理的…:(

台灣高中本來就是通識教育啊!要培養所謂的專業能力可以選高職,就這樣。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現在的教育體制確實有很大的問題...可能考試考得好,但實際卻缺乏真正本領...比如有人英文很會寫ABC豬,但遇到老外就掛了等等...這樣好像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考試而已...比如你某科特別資優,但考試也許沒那麼難,在強調平均發展的台灣,面對考試,你還是佔不到什麼好處。

況且台灣社會仍然保持很多人看不起高職生的現象...就算有些專項的天才走高職路線比較適合,但分數就是可以上高中,可能拉不下臉去唸高職(如果有更多獎學金給那些分數高的倒是不錯的方法,但似乎都是私立的出錢)...除非台灣科技大學等頂尖名校能獲得大眾相當於台清交成的評價?因為很多明星大學的學生看到是科技大學(不管多好)的人就面露鄙色...,儘管你以後有可能成為郭台銘第二,但你還是必須要熬過這段時光(甚至悔恨當初不選高中,還要被人瞧不起三年),說什麼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都是嘴砲,我覺得小孩子都是很愛面子的,所以絕對會有很大的影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其實教育本來就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的!

孔子因材施教,在現在這個社會上,有可能嗎?

現在講求文憑,沒文憑你什麼都不是!就算你在某些科目上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也一樣!

美國的教育制度我沒有研究,但是我想現在的制度也是經過許多次改革才出現的吧!

反觀台灣,教改教改,要改也不一次改完,朝令夕改的!

教育制度不斷變更、大環境的壓力使得學習吸收較慢的學生被掛上普通班、甚至是後段班之

類的名稱;然後教師品質越來越差,對那些學習能力較慢的學生常常出言諷刺甚至體罰,好

一點的就上課隨隨便便帶過,反正他們認為教了也是白教,有來上課有薪水就好了!

不要說我危言聳聽、或是誇大其詞!我住的鄉有兩個國中,我讀那間就不用說了,我一定知

道他是什麼樣子,另一間在我的小學同學口中他就是我上面說的這麼回事!

所以在我看來,那些教育部所謂的教育「專家」,也不用再討教改不教改,下課時間要不要

縮短,三隻小豬到底有什麼鬼意義了!先把大環境的歪風導正才是正途吧!

中輟生為什麼要中輟?除了家庭經濟因素,大部分都是因為學校老師那張不屑的嘴臉吧!他

們真的很笨嗎?不盡然吧!有許多甚至比讀什麼明星高中的學生還聰明!

而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高學歷失業者已不在少數,畢業後找到的工作跟自己大學的科系無

關的人也越來越多!如果再繼續這樣惡化下去,那讀大學將會失去他的意義.....

打這麼多.....也不知道我再說些啥....希望跟沒有跟這個主題脫節....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現在的教育體制確實有很大的問題...可能考試考得好,但實際卻缺乏真正本領...比如有人英文很會寫ABC豬,但遇到老外就掛了等等...這樣好像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考試而已...比如你某科特別資優,但考試也許沒那麼難,在強調平均發展的台灣,面對考試,你還是佔不到什麼好處。

平均好或壞去考學測 題目簡單 爛的科目比較看不出來

單科優勢去指考 就算只是歷史考好 考個90幾分也是怪物

況且台灣社會仍然保持很多人看不起高職生的現象...就算有些專項的天才走高職路線比較適合,但分數就是可以上高中,可能拉不下臉去唸高職(如果有更多獎學金給那些分數高的倒是不錯的方法,但似乎都是私立的出錢)...除非台灣科技大學等頂尖名校能獲得大眾相當於台清交成的評價?因為很多明星大學的學生看到是科技大學(不管多好)的人就面露鄙色...,儘管你以後有可能成為郭台銘第二,但你還是必須要熬過這段時光(甚至悔恨當初不選高中,還要被人瞧不起三年),說什麼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都是嘴砲,我覺得小孩子都是很愛面子的,所以絕對會有很大的影響。

在我們這屆以前比較會這樣

這兩年開始改觀了,根據報紙啦。

其實教育本來就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的!

孔子因材施教,在現在這個社會上,有可能嗎?

現在講求文憑,沒文憑你什麼都不是!就算你在某些科目上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也一樣!

美國的教育制度我沒有研究,但是我想現在的制度也是經過許多次改革才出現的吧!

反觀台灣,教改教改,要改也不一次改完,朝令夕改的!

教育制度不斷變更、大環境的壓力使得學習吸收較慢的學生被掛上普通班、甚至是後段班之

類的名稱;然後教師品質越來越差,對那些學習能力較慢的學生常常出言諷刺甚至體罰,好

一點的就上課隨隨便便帶過,反正他們認為教了也是白教,有來上課有薪水就好了!

不要說我危言聳聽、或是誇大其詞!我住的鄉有兩個國中,我讀那間就不用說了,我一定知

道他是什麼樣子,另一間在我的小學同學口中他就是我上面說的這麼回事!

所以在我看來,那些教育部所謂的教育「專家」,也不用再討教改不教改,下課時間要不要

縮短,三隻小豬到底有什麼鬼意義了!先把大環境的歪風導正才是正途吧!

中輟生為什麼要中輟?除了家庭經濟因素,大部分都是因為學校老師那張不屑的嘴臉吧!他

們真的很笨嗎?不盡然吧!有許多甚至比讀什麼明星高中的學生還聰明!

而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高學歷失業者已不在少數,畢業後找到的工作跟自己大學的科系無

關的人也越來越多!如果再繼續這樣惡化下去,那讀大學將會失去他的意義.....

其實還不少老調還有個人抱怨...可惜沒有更建設性的解決方法 只要多思考會好更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近看到教育類的文章真是不少

著實的讓我大有斬獲

我就我對[教育]這二字直接提出看法好了!(避免離題:E)

當老師上課上到一個新名詞的時候,他們會先說這個名詞的定義

所以[教育]的定義是什麼呢?

把學生從不會教到會,不管是紙上的,更或者是心靈

這是我給教育的定義!!

像你所說的:

[老師在說的我早就懂了,

可是卻因為其他有人不懂,

而耽誤進度。]

所以在上完九年義務教育後,採取了等級分類了

怎麼分,由考試(基測)來分!!

這就是問題所在之一了,筆試是會使學生填鴨式作答的

依稀記得國三時,那時候的考卷是寫到讓我麻痺

看到題目直接聯想答案,不需要多餘的思考

所以也就有老師直接講明的說:貝多芬(背多分)

考上好的學校才會...太多的褒貶已經摻雜在裡面了

導致於把分數考高就成為大家的目標了

如何將分數考高?就是不斷的考試,背誦...

這樣的方式如何引導出興趣呢?

所以筆試的缺點是無法分隔出興趣和隱藏天賦,

只能分隔出在考試這方面的能力

這時就有人把問題再度說出來,

不要筆試,就不會造成後面結果了

但是不要筆試,如何分隔出大家的程度?

像這樣的一個迴圈,不斷的繞在那幾個問題身上

該如何解決,就是一項很大的難題了

談談教改,對於教改,我的憤慨大於失望了

一改再改,太過於草率的教改,

導致現在大家成為他們政治下的亡魂

就如我現在還是去了補習班(應付考試..悲哀)

我ㄧ度認為對數學的興趣和淡淡的天賦可以讓我度過難關的

錯!!我這屆銜接大有問題,太多的東西在國三和高一間差距太大,

不補習,教育部給予數學老師的課堂數太少,導致於趕課而無法教

這樣的教改是在圖利補習班嗎?我真的不懂!!(聽說下屆就可以銜接的上了)

(此段是非常抱怨的心態↑一_一狠)

接著高職和高中,那時我想和家人討論我可不可以填高職

一千一萬個反對聲浪出來了!!

我哥只跟我說了:真的想學賺業技能,考上好大學在學就行了

這句話的意思不是高職生考不上好大學,而是高中考上好大學的[機率]高,如此罷了!!

現在除了大安高工和幾所不錯的高職學校,其餘若是上得了高中

很少會毅然決然的選填高職的!!畢竟有著太多的人文原因了!

講究文憑,沒錯,當初我哥就是跟我說了這句話,

我們兩個爭執了很久(搞不好我是適合辯論社的)

讀書要做什麼? 拿學歷

學歷要做什麼? 給老闆過目用的而已

好現實的回答,就要花掉我十五年去那那張文憑

其實讀書可以學到很多,但實質目的來講,的確是拿張學歷

那天看新聞,高學歷失業率xxx(我忘了),看到此,心涼的半截

那...我何嘗不花這三年,通通拿去考執照算了!!

因材施教,現在的確是因材施教,材=考試的天賦

又討論回國三,那時我們被抽出來(即使教育部在三言明不准分班)

但為了學校升學率,誰都負不起這個責任的(教育真是環環相扣)

那時沒被抽進a班的,他們的國三很[快樂],這是一種諷刺吧

他們心裡是難過的,他們被剝奪的是學習的權利呀!!

再給個故事,有個學生因家長的關係走後門進入的a班,

老師自是清楚的,一進門,當場就是下馬威:[我們這班很強,別拖垮我們]

(學校老師帶的a班是會互相較勁的)

那個學生氣不過的考了第十名,老師臉色立刻好轉

他證實了他是辦的到的,但自此之後,他便不再唸書了!!

因為他對於老師這個角色,充滿了厭惡...那人是我哥....

很亂,其實我是順著大家的回答,就一個一個地講我的看法和感想

所以多多見諒了...[c]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平均好或壞去考學測 題目簡單 爛的科目比較看不出來

單科優勢去指考 就算只是歷史考好 考個90幾分也是怪物

在我們這屆以前比較會這樣

這兩年開始改觀了,根據報紙啦。

其實還不少老調還有個人抱怨...可惜沒有更建設性的解決方法 只要多思考會好更多

其實我討論的更偏於形式上而非現實論,

若要討論現在台灣的教育制度的話未免也太多東西可以說了。

光是教育決策更改難、部長有才沒有領導能力也是枉然。

最近看到教育類的文章真是不少

著實的讓我大有斬獲

我就我對[教育]這二字直接提出看法好了!(避免離題:E)

當老師上課上到一個新名詞的時候,他們會先說這個名詞的定義

所以[教育]的定義是什麼呢?

把學生從不會教到會,不管是紙上的,更或者是心靈

這是我給教育的定義!!

像你所說的:

[老師在說的我早就懂了,

可是卻因為其他有人不懂,

而耽誤進度。]

所以在上完九年義務教育後,採取了等級分類了

怎麼分,由考試(基測)來分!!

這就是問題所在之一了,筆試是會使學生填鴨式作答的

依稀記得國三時,那時候的考卷是寫到讓我麻痺

看到題目直接聯想答案,不需要多餘的思考

所以也就有老師直接講明的說:貝多芬(背多分)

考上好的學校才會...太多的褒貶已經摻雜在裡面了

導致於把分數考高就成為大家的目標了

如何將分數考高?就是不斷的考試,背誦...

這樣的方式如何引導出興趣呢?

所以筆試的缺點是無法分隔出興趣和隱藏天賦,

只能分隔出在考試這方面的能力

這時就有人把問題再度說出來,

不要筆試,就不會造成後面結果了

但是不要筆試,如何分隔出大家的程度?

像這樣的一個迴圈,不斷的繞在那幾個問題身上

該如何解決,就是一項很大的難題了

談談教改,對於教改,我的憤慨大於失望了

一改再改,太過於草率的教改,

導致現在大家成為他們政治下的亡魂

就如我現在還是去了補習班(應付考試..悲哀)

我ㄧ度認為對數學的興趣和淡淡的天賦可以讓我度過難關的

錯!!我這屆銜接大有問題,太多的東西在國三和高一間差距太大,

不補習,教育部給予數學老師的課堂數太少,導致於趕課而無法教

這樣的教改是在圖利補習班嗎?我真的不懂!!(聽說下屆就可以銜接的上了)

(此段是非常抱怨的心態↑一_一狠)

接著高職和高中,那時我想和家人討論我可不可以填高職

一千一萬個反對聲浪出來了!!

我哥只跟我說了:真的想學賺業技能,考上好大學在學就行了

這句話的意思不是高職生考不上好大學,而是高中考上好大學的[機率]高,如此罷了!!

現在除了大安高工和幾所不錯的高職學校,其餘若是上得了高中

很少會毅然決然的選填高職的!!畢竟有著太多的人文原因了!

講究文憑,沒錯,當初我哥就是跟我說了這句話,

我們兩個爭執了很久(搞不好我是適合辯論社的)

讀書要做什麼? 拿學歷

學歷要做什麼? 給老闆過目用的而已

好現實的回答,就要花掉我十五年去那那張文憑

其實讀書可以學到很多,但實質目的來講,的確是拿張學歷

那天看新聞,高學歷失業率xxx(我忘了),看到此,心涼的半截

那...我何嘗不花這三年,通通拿去考執照算了!!

因材施教,現在的確是因材施教,材=考試的天賦

又討論回國三,那時我們被抽出來(即使教育部在三言明不准分班)

但為了學校升學率,誰都負不起這個責任的(教育真是環環相扣)

那時沒被抽進a班的,他們的國三很[快樂],這是一種諷刺吧

他們心裡是難過的,他們被剝奪的是學習的權利呀!!

再給個故事,有個學生因家長的關係走後門進入的a班,

老師自是清楚的,一進門,當場就是下馬威:[我們這班很強,別拖垮我們]

(學校老師帶的a班是會互相較勁的)

那個學生氣不過的考了第十名,老師臉色立刻好轉

他證實了他是辦的到的,但自此之後,他便不再唸書了!!

因為他對於老師這個角色,充滿了厭惡...那人是我哥....

很亂,其實我是順著大家的回答,就一個一個地講我的看法和感想

所以多多見諒了...[c]

首先先謝謝你的意見發表,

你的文章情感澎湃非比尋常阿。

照順序來說好了,

您所說的"不會教到會"

其實會與不會不是那麼乾脆而兩極的東西,

中間還會有很多很多不同階級的…

也無法就一而論所有科目、領域…

而關於您所說的考試方面,

我的見解與您有些不同。

我認為考試考到看到題目就了解該怎麼寫或答案不算壞事,

就好像賣油翁熟能生巧一般,

著實也算是自己可以引以為傲的一部分。

再來是學習的目的-

我所認為的文憑不過是個"能力憑鑑"爾爾。

老闆會看沒錯,但原因是知道這個人有沒有這個能力-

舉個例子:A有文憑,可是在學期間每天渾渾噩噩,雖然偶爾考試幸運過關,可是說真才實學的話可能半點都沒有…上了一個公司的應徵過不久又因為什麼都不會、會也不熟練而被解聘,到最後自欺欺人、自暴自棄、畫地自限,而走上不歸路…

B雖然當初大考考差了,可是毫不氣餒,雖然不繼續準備考試反而孤注一擲地赴身職場,

路上也經歷許多苦,可是由於有實在的能力、也很好學、也因此受他人尊重而人際關係頗佳,所以靠著人脈爬到了高位,為了自己不懂的事情,不管是管理還是技巧等等總是不假思索地謙虛求教,到最後也著實活的不錯。

《以上內容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重點是態度和觀念,其實文憑相較之下在人生的比重還沒那麼重。

大不了自己貸款創業唄,

有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話總會有一條悲觀者永遠走不下去的結局的。

老實說我家老爹也是建中出身的,而我卻沒辦法跟我老子的路走,唉。

話說當年他中途就因為某些事件所以退學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其實看看樓主的觀點

是要因材施教

這沒啥不對@@

我覺得很好@@

在下數學爆掉

強項在國文

可是為了數學

國文的時間便很少((我不依啦><))

到最後可能搞成兩頭空@@

唉...

嗯…也許我沒有特別強調的關係,

大家看到的地方有些不符合我所期望大家看到的。

"因才施教"重點是教育因應才能改變策略。

所以教的那個字比較重。

而我所強調的是,受教育。

自己選擇享受哪種教育,這是完全屬於自己所決定的。

沒得反悔,沒得抱怨。都是自己下的決定。

我覺得這樣話,對於自己選擇的東西才會抱持著珍惜的態度。

有些人小時候父母逼他學鋼琴、小提琴、練武術等等。

你去問問看,身邊那些這樣的朋友,有幾個是喜歡那樣生活的。

也許有些東西是從小學才適合的吧,

也許小孩沒有大人那樣的判斷能力吧。

也許有些人認為接受安排比較輕鬆,

也許不相信自己的選擇,

那也無所謂。

自己決定自己的去路,即使做錯了,

也會因為是自己所選擇的而更佳珍惜阿-無論是剩下的時間或自己有的。

以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不好意思,我沒有說詳細。

是這樣的,現今的教育制度,

比較偏向於訓練而非學習。

要考試考好,莫過於強調在三個方面的訓練。

理解,然後不斷練習,然後不斷考試。

以達到精準解題的結果。

而學習應該是,理解,思考,下一個章節。

我的重點不是學習不用考試,

而是學習本身不應該和任何測試有關係。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你被一樣事物深深的吸引住,

然後嘗試去了解它,

然後沉溺在那不斷精神集中的狀態。

那才是學習。

任何有關學習的東西(不包括死背SOMETIMES)

都不應該和考試或是測驗這樣的壓力扯上邊。

應該是自主的、自願的、吸引人的、有魅力的,

帶領你進入一個你所深愛的專業領域,

我認為那便是學習(真正的)。

剛剛又想了一下,我有點答非所問。

為了讓你對我所想事情的理解更臻於完美,我重複補充一下。

訓練是:不論天份,範圍內的要熟練,而能比較的就是吸收程度和熟練程度。

而之前提到的效率的問題,我想跟「機會成本」有點關係吧。

當你喜歡一個科目的時候你的學習能力可能很快,因為你很專注。

這時候的效率就遠比那些提不起興趣的人高。

而所謂的才能和潛能跟這個也是一樣的。

為了更有效率的學習我認為應該是以個體來看待學習的事情而不是一個群體。

但是比較、競爭是很多事情的原動力,

我不排斥個體間的互相較勁。但只限於單領域。

舉例來說:

甲擅長數學,每次都考很好,自己自學的進度也遠遠超過學校。

這時候有個自認為數學很不錯的轉學生乙轉進來了,

而乙看到有人數學比它更行,面子可能放不下,(我會這樣子= =||)

所以也瘋狂的熱衷於數學。

我認為理想的學習應該是這樣的,

是純粹而沒有任何危險而旁門左道思想能左右的。

以上。

我曾經在一本教育相關的書上看到一些說法,你可以參考看看。

書中將「學習」、「教育」、「訓練」、「學校教育」、「生活經驗」做了區分。(你可以把「生活經驗」視為一個最大的宇集。)

「學習」在其中的定義是:「產生了展現新的人類行為,或改變人類行為的歷程(或是藉由相關的刺激,使得產生新行為或改變舊行為的可能性增加),而且這些新行為或行為改變,並不是由於其他的因素造成,諸如年齡的成長或疲勞等。」從這個定義來看,所謂的「學習」是可以發生在任何地點與時間。

「教育」的定義是:「學習者本身或其他人為學習者所作的有計畫的嘗試,以便控制(或引導、指導、影響、經營)學習情境,其目的在獲得所期望的學習結果或目標。」從這個定義來看,教育也是跟學習一樣,不限於任何地點,並且是隨時都可以發生的,所以它不等同於「學校教育」。而它也不同於「學習」,教育必須是有特定目的的(經過計畫,以達到特定目標),學習則是可以自然發生(如不經意的)。

「訓練」的定義是:「培養不假思索的反應性舉動。」好比尿急就會跑去廁所一樣,是讓某種行為變成習慣

以上三種詞彙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學習的範圍大於教育,而教育也完全被包含在學習裡頭;教育的範圍大於訓練,而訓練也完全被包含於教育裡頭(因為訓練就是有著「讓某件事情變成習慣」這樣的目的,即計畫性地達成某個目標)。

然後「學校教育」,是擁有了以上三種東西,但各自僅只有一小部分而已(不像前述那種完全涵蓋的狀況),甚至是學校教育中還包含了這三者以外的東西,例如食用午餐、與同學定高支這樣的生活經驗。而大部分的學習、教育、訓練,是發生在學校教育之外的。

這裡不是要指責你的用詞錯誤(老實說我認為怎麼用都可以,只要把那個詞的意思說清楚即可做對應),而是可以參考看看以理解教育界怎麼看待「學校教育」的內涵。

另外,我很同意你的觀點。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曾經在一本教育相關的書上看到一些說法,你可以參考看看。

書中將「學習」、「教育」、「訓練」、「學校教育」、「生活經驗」做了區分。(你可以把「生活經驗」視為一個最大的宇集。)

「學習」在其中的定義是:「產生了展現新的人類行為,或改變人類行為的歷程(或是藉由相關的刺激,使得產生新行為或改變舊行為的可能性增加),而且這些新行為或行為改變,並不是由於其他的因素造成,諸如年齡的成長或疲勞等。」從這個定義來看,所謂的「學習」是可以發生在任何地點與時間。

「教育」的定義是:「學習者本身或其他人為學習者所作的有計畫的嘗試,以便控制(或引導、指導、影響、經營)學習情境,其目的在獲得所期望的學習結果或目標。」從這個定義來看,教育也是跟學習一樣,不限於任何地點,並且是隨時都可以發生的,所以它不等同於「學校教育」。而它也不同於「學習」,教育必須是有特定目的的(經過計畫,以達到特定目標),學習則是可以自然發生(如不經意的)。

「訓練」的定義是:「培養不假思索的反應性舉動。」好比尿急就會跑去廁所一樣,是讓某種行為變成習慣

以上三種詞彙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學習的範圍大於教育,而教育也完全被包含在學習裡頭;教育的範圍大於訓練,而訓練也完全被包含於教育裡頭(因為訓練就是有著「讓某件事情變成習慣」這樣的目的,即計畫性地達成某個目標)。

然後「學校教育」,是擁有了以上三種東西,但各自僅只有一小部分而已(不像前述那種完全涵蓋的狀況),甚至是學校教育中還包含了這三者以外的東西,例如食用午餐、與同學定高支這樣的生活經驗。而大部分的學習、教育、訓練,是發生在學校教育之外的。

這裡不是要指責你的用詞錯誤(老實說我認為怎麼用都可以,只要把那個詞的意思說清楚即可做對應),而是可以參考看看以理解教育界怎麼看待「學校教育」的內涵。

另外,我很同意你的觀點。

首先,先謝謝你的補充。

還有謝謝你的"同意"(笑)

其實我有些迷惘的是基本定義,

就是有關於你所敘述的以上內容。

(我還要抄筆記勒,呵呵)

有上面這樣的界定給我很大的幫助。

順便問一下是哪本書,我去借來參考和作為借鏡。

另外補充一點,

您以上說的區分的總體,應該才是我想討論的主體,

可是礙於找不到一個名詞可以包括這個,

而我每個禮拜的心態和思維都有些微不同,所以方向也有所改變。

而提出這個議題是希望可以廣泛的討論有關於學習、被教育、…等。

「教育」的定義是:「學習者本身或其他人為學習者所作的有計畫的嘗試,以便控制(或引導、指導、影響、經營)學習情境,其目的在獲得所 期望的學習結果或目標。」從這個定義來看,教育也是跟學習一樣,不限於任何地點,並且是隨時都可以發生的,所以它不等同於「學校教育」。而它也不同於「學 習」,教育必須是有特定目的的(經過計畫,以達到特定目標),學習則是可以自然發生(如不經意的)。

對於以上我有點疑惑,

如果是可被引導的學習,有計畫性而有特定目的存在為目標的話,

那麼是不是應該會存在一個更大的群體呢?

我的意思是:我在課程綱領下學習,以上便有一個更大的母體:老師(或課本…等。)

那跟個體學習的差異是否在於"引導性、有計畫性、有目的性、更完善"?

比起個體學習的可能誤差和未必能得到期待結果的特性而有所不同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首先,先謝謝你的補充。

還有謝謝你的"同意"(笑)

其實我有些迷惘的是基本定義,

就是有關於你所敘述的以上內容。

(我還要抄筆記勒,呵呵)

有上面這樣的界定給我很大的幫助。

順便問一下是哪本書,我去借來參考和作為借鏡。

另外補充一點,

您以上說的區分的總體,應該才是我想討論的主體,

可是礙於找不到一個名詞可以包括這個,

而我每個禮拜的心態和思維都有些微不同,所以方向也有所改變。

而提出這個議題是希望可以廣泛的討論有關於學習、被教育、…等。

這些區分是我在《教育哲學導論》(George R. Knight著;簡成熙譯;五南)一書中看到的。

對於以上我有點疑惑,

如果是可被引導的學習,有計畫性而有特定目的存在為目標的話,

那麼是不是應該會存在一個更大的群體呢?

我的意思是:我在課程綱領下學習,以上便有一個更大的母體:老師(或課本…等。)

那跟個體學習的差異是否在於"引導性、有計畫性、有目的性、更完善"?

比起個體學習的可能誤差和未必能得到期待結果的特性而有所不同呢?

這裡我不太瞭解你的意思,之前說的那些區分,是針對「學習」這個概念加以區別層次(學習的大概念下有一部分是「教育」;「教育」下有一部分是「訓練」),你提及的老師、課本,這些東西不算是一種「學習之下的區別層次」,而應該是學校教育的構成元素。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相信許多同學也跟我一樣,

上課的時候,

老師在說的我早就懂了,

可是卻因為其他有人不懂,

而耽誤進度。

有時候自己還沒有完全了解,

老師卻又趕得跟什麼一樣…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以每個人為個體而不是以班級甚至學校為個體不是嗎?

說來無奈,我想為改變現狀盡一份心力,可連同學都勸我放棄…

有多少同學是因為跟不上進度而放棄學業?有多少天才被禁錮在這制度的牢籠?

各位同學不妨提供一些意見,

好讓我把大家的意見都整理起來(?)

謝謝。

其實這個東西已經有解,就是菁英班,只是很多家長不喜歡這種分級制度,誰喜歡自己的小孩被分到一般班級,但是這卻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至於因材施教,成本太高,一個學生要有好幾個專業的老師,不符成本。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其實這個東西已經有解,就是菁英班,只是很多家長不喜歡這種分級制度,誰喜歡自己的小孩被分到一般班級,但是這卻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至於因材施教,成本太高,一個學生要有好幾個專業的老師,不符成本。

也許目前來說菁英班會是現行方法中可行性較高的方法之一,

但是其實這方法也有沒有辦法達到的問題,以下略舉兩點:

1.沒被選入菁英班的就該放棄?選入的也許能夠互相貼齊彼此的學習效率,但是在「天才有分境界,傻瓜沒分輕重」的情況裡也許也不太適用吧。

(天才有頂尖的,有人會比誰最笨嗎…)

2.我所說的立論點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現今的台灣教育方式…等。

所以我想並不適合過多的現實(成本符合與否)參入。

不過,還是很謝謝您的發言。

這些區分是我在《教育哲學導論》(George R. Knight著;簡成熙譯;五南)一書中看到的。

十分感謝。

這裡我不太瞭解你的意思,之前說的那些區分,是針對「學習」這個概念加以區別層次(學習的大概念下有一部分是「教育」;「教育」下有一部分是「訓練」),你提及的老師、課本,這些東西不算是一種「學習之下的區別層次」,而應該是學校教育的構成元素。

其實那時思緒有些混亂,現在已經理解了,謝謝。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 month later...
這些區分是我在《教育哲學導論》(George R. Knight著;簡成熙譯;五南)一書中看到的。

這裡我不太瞭解你的意思,之前說的那些區分,是針對「學習」這個概念加以區別層次(學習的大概念下有一部分是「教育」;「教育」下有一部分是「訓練」),你提及的老師、課本,這些東西不算是一種「學習之下的區別層次」,而應該是學校教育的構成元素。

後來想想,還是覺得怪怪的。

你對課本、老師的定義是一個構成元素。

而對我來說,每一個能獲得知識的個體都算是一個母體。

怎麼說呢,舉個例子好了。

我手邊有一本數學課本,

裡面有講到代數、幾何、極限等等…。

而我實際上從裡面得到的知識可能只有一部份。

而非完完整整的吸收了課本裏的所有東西。

老師那部份亦然。

而我那時想問的是:個體自行學習和有特定知識傳遞者之間的差別是否是-

那跟個體學習的差異是否在於"引導性、有計畫性、有目的性、更完善"?

比起個體學習的可能誤差和未必能得到期待結果的特性而有所不同呢?

還是說其中亦有異同點?

自行截取知識和按照別人的引導來做中間是有一段距離的。

吸收力的差距、人際之間的摩擦等問題。都會是影響"純學習"的障礙吧。

^o)^o)^o)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