婪ing 10 發表於 December 17,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17, 2007 《夏侯惇》厲害又悲慘"用"婪"試算出"孫尚香"..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呆咩*~ 10 發表於 December 17,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17, 2007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漢末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于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于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意: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西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西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後,諳葛亮任丞相。西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係,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西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西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西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諸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哈哈我是諸葛亮押xd智冠群倫說(自high~)不過我一定不會讓自己過勞死的(堅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hank7807040 10 發表於 December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18, 2007 代表武將是《陸遜》。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縣人。是一個文武雙全,性情雍雅,具有雄才大略,深明軍機的大將軍。劉備伐吳時,孫權拜為鎮西將軍大都督以抗蜀師,陸遜用計火燒劉備連營七百里,大破蜀軍於猇亭,蜀軍全軍覆沒,劉備棄甲拋戈,倉皇西奔,僅得以身免。之後治軍於荊襄以當魏,東吳賴以為安。後以諫阻廢嫡之事為權所斥,鬱憤成疾而死。官至丞相,封江陵侯,追諡昭侯。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跩哥 10 發表於 January 1,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1, 2008 我不管用真名 偏名 暱稱測出來都是劉備= =雖然我不是很喜歡他啦但是我很喜歡孫尚香~能娶到她我很高興^^誰才是我的孫尚香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跩哥 10 發表於 January 1,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1, 2008 張魯(?~216)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國豐縣(江蘇豐縣)人,為東漢大科學家張衡的兒子,其祖張陵為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因此,張魯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傳人。 東漢初平二年(191)劉焉任命他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張修殺蘇固後,張魯又殺張修,奪其兵眾。劉焉死後,其子劉璋代立,以張魯不順從他的調遣為理由,盡殺魯母家室。張魯一氣之下,遂割據漢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權。根據史書所載,張魯在漢中,因襲張修教法,並增飾之。自稱師君。來學道者,初稱鬼卒,受本道已信,則號祭酒,各領部眾;領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 張魯繼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又依照《月令》,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又禁酗酒。他還創立義舍,置義米、義肉於內,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因此,有人說張魯是中國社會主義的最早實行者(有此一說)。 東漢末年,群雄蜂起,社會動亂,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如關西民從子午穀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張魯還得到巴夷少數民族首領杜濩、朴胡、袁約等人的支持。他採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民夷便樂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五斗米道憑藉政權的力量擴大了影響。 當時曹操把持的東漢政權無暇顧及漢中,遂封張魯為鎮民中郎將(一作鎮夷中郎將),領漢甯太守。張魯統治巴、漢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張魯弟張衛以數萬人馬據陽平關堅守,為曹操所破,張魯避走巴中,不久降操。因本有降意,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一作"襄平侯"),邑萬戶。其五子皆封侯,且與曹操聯姻。後世道教徒稱張魯為『張鎮南』。次年,張魯卒,諡原侯,葬於鄴城(今河北臨漳)東。他投降曹操後,大量徒眾北遷,使五斗米道的勢力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 張魯以《道德經》為該教的主要經典,主張治國之君務修道德,忠臣輔佐在行道。因此他尤其重視道徒的自身修養,倡導誠信,有病則懺悔己過。相傳他又創塗炭齋等齋醮儀式。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封張魯為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張魯代表什麼意義呢?其實張魯降曹,不僅沒有失去權威,還讓自己的地位更穩固,勢力更擴張。因此,張魯代表的不僅是投降的智慧,也是投降的藝術!妳說的真是太好了!!!!!!!!!投降的智慧 投降的藝術 終於有人跟我想法一樣了xd感動~~~T_T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牙齒蛀光光 11 發表於 January 4,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4, 2008 曹植...有沒有算錯啊?我...我如果是曹植的話會有某位笑死吧!(某:哪有那麼蠢的曹植!)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竹~ 10 發表於 January 4,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4, 2008 我是黃蓋:p看解釋~他人好像不錯:E只不過...他到底是誰呀?= ='不要說我孤陋寡聞我是真的沒看過完整版的三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嵐月銀牙 10 發表於 January 5, 2008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5, 2008 我是黃蓋:p看解釋~他人好像不錯:E只不過...他到底是誰呀?= ='不要說我孤陋寡聞我是真的沒看過完整版的三國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XDDDDDDD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音樂人樂音=) 10 發表於 January 5,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5, 2008 我是黃忠耶~~黃忠,字漢升,蜀國五虎大將最後一位,南陽(今河南省南陽)人。 最初在劉表屬下任中郎將鎮守長沙攸縣。當曹操南下時,仍忠守長沙。 後劉備派關羽攻長沙時,城破被困,降了劉備。劉備平荊南四郡後,隨其進取四川,常打先鋒,勇冠三軍。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取漢中時,黃忠在定軍山用計斬曹軍大將夏侯淵,大敗曹軍,被封為征西大將軍。 使一口大刀,箭法精良,百發百中,年歲雖大,卻常不服老。劉備為漢中王後,拜忠為後將軍,後賜關內侯。 220年,黃忠病逝于營寨中,享年七十五歲。後人有詩歎道: 老將說黃忠,收川立大功。 重披金鎖甲,雙挽鐵胎弓。 膽氣驚河北,威名鎮蜀中。 臨亡頭似雪,猶自顯英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Totentanz 10 發表於 January 6,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6, 2008 本名 的代表武將是 魏延喔喔.....好棒喔.......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朱莫莫 10 發表於 January 6,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6, 2008 張魯(?~216)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國豐縣(江蘇豐縣)人,為東漢大科學家張衡的兒子,其祖張陵為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因此,張魯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傳人。 東漢初平二年(191)劉焉任命他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張修殺蘇固後,張魯又殺張修,奪其兵眾。劉焉死後,其子劉璋代立,以張魯不順從他的調遣為理由,盡殺魯母家室。張魯一氣之下,遂割據漢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權。根據史書所載,張魯在漢中,因襲張修教法,並增飾之。自稱師君。來學道者,初稱鬼卒,受本道已信,則號祭酒,各領部眾;領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 張魯繼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又依照《月令》,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又禁酗酒。他還創立義舍,置義米、義肉於內,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因此,有人說張魯是中國社會主義的最早實行者(有此一說)。 東漢末年,群雄蜂起,社會動亂,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如關西民從子午穀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張魯還得到巴夷少數民族首領杜濩、朴胡、袁約等人的支持。他採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民夷便樂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五斗米道憑藉政權的力量擴大了影響。 當時曹操把持的東漢政權無暇顧及漢中,遂封張魯為鎮民中郎將(一作鎮夷中郎將),領漢甯太守。張魯統治巴、漢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張魯弟張衛以數萬人馬據陽平關堅守,為曹操所破,張魯避走巴中,不久降操。因本有降意,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一作"襄平侯"),邑萬戶。其五子皆封侯,且與曹操聯姻。後世道教徒稱張魯為『張鎮南』。次年,張魯卒,諡原侯,葬於鄴城(今河北臨漳)東。他投降曹操後,大量徒眾北遷,使五斗米道的勢力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 張魯以《道德經》為該教的主要經典,主張治國之君務修道德,忠臣輔佐在行道。因此他尤其重視道徒的自身修養,倡導誠信,有病則懺悔己過。相傳他又創塗炭齋等齋醮儀式。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封張魯為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張魯代表什麼意義呢?其實張魯降曹,不僅沒有失去權威,還讓自己的地位更穩固,勢力更擴張。因此,張魯代表的不僅是投降的智慧,也是投降的藝術! 他是誰=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留香~ 10 發表於 January 19,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19, 2008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人。漢靈帝時為中軍校尉,領導皇宮禁衛軍,靈帝死後,他帶兵進宮殺盡了宮中宦官。董卓控制國家大權時,他從冀州發兵討伐董卓,成為諸侯軍的盟主,在諸侯混戰中勢力進一步擴大,成為當時兵將最多的豪強。但在與曹操決戰時,因不聽謀士的良言,在官渡被曹操擊敗,不久病死。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季蔚雲 10 發表於 January 20,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20, 2008 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人。曹操起兵時為裨將,從征伐。曹操東征陶謙時,惇留守濮陽。後張邈叛變迎呂布,攻陷濮陽。而夏侯惇為敵偽降將領所捉,以為要挾。後部將韓浩終把惇救出。當夏侯惇從曹操攻打呂布時為流矢所中,失一目。從此軍中稱惇為盲夏侯。其後因屢立軍功而拜為前將軍。文帝即位後,拜惇為大將軍。數月後病死。 他是誰呀?(歷史白痴才疏學淺看不懂) 不太認識耶.....=="哪位大大好心幫我解釋呀?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西國浪人 10 發表於 February 24,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24, 2008 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氣力過人,頗通史書,好遊俠。初縱橫江湖,劫掠為生,人稱「錦帆賊」,後改 前愆往依劉表,見表無遠志,遂投江東。濡須之役,寧以百騎直貫曹營,往來馳驟,無人敢當,歸寨不折一人一騎,聞者無不咋舌驚嘆。後於劉備伐吳之役,為番王沙摩柯所射,死於富池口。官至折衝將軍。 有意點高興 哈哈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germany 10 發表於 February 24,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24, 2008 占算的結果, 小班蛙 的代表武將是《張昭》。 張昭是三國有名的軍師,字子布。是孫策、孫權二代位高權重的謀臣,凡文武之事都由他經辦。與張紘一起被孫策聘用。孫策臨終時,把孫權託付給張昭,並對孫權說道: 「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可見其地位之高。孫權經常向他徵求意見,並視之如父。張昭率領群臣輔佐孫權,不管上朝或私下,常對孫權直言進諫,孫權對他心存敬畏,不敢任意妄為。魏國遣使拜孫權為吳王,使者舉止狂傲,被張昭言語折之而收斂。81歲高齡逝世,被謚為文侯。阿阿阿阿....我是張昭耶...文侯張昭~讀書會變厲害嗎? (笑)= =我好想要呂布喔!!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嵐月銀牙 10 發表於 February 24, 2008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24, 2008 占算的結果, 小班蛙 的代表武將是《張昭》。阿阿阿阿....我是張昭耶...文侯張昭~讀書會變厲害嗎? (笑)= =我好想要呂布喔!!張昭厲害啊!!!三國屬一屬二的丞相呢!!!讀書會便很厲害啦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