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哲學家的的語言真難懂之尼采


Recommended Posts

尼采:「我教你們什麼是超人,人類是應當被超越的。人類是一根繫在野獸與超人之間的軟索。人類的偉大處,正在他是一座橋而不是目的;人類的可愛處,正在他是一個過程與沒落。」

徹底不懂:s

天哪!有沒有哲學辭典?我不懂哲學語呢!=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昨天看到這篇文章之後,就開始打文回

我一直對這個問題涉及的一些問題有一點想法,所以我就順便把那些想法也打進去

打呀打打呀打,還特別翻了新借來的書找資料

打呀打打呀打,回過神來已經是一大串文章了

所以我後來就決定把他另外po起來,原文如下︰

學科的成果是累積的,一般來說,當一個領域的研究越來越細,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術語和概念。

這些術語和概念在學術上是有用的,因為他們可以幫助學者在思考和討論的時候節省很多時間。

但是這些術語和概念對初學來說會造成一些阻礙,因為沒有事先學過的人很難一下就猜到他們的意思進而進入狀況做理解。

剛接觸一門領域時,我們通常要花一些時間理解這門領域常用的術語和概念,而探究的越深入,我們需要學習的術語和概念也會越來越多且越複雜,這基本上在任何嚴謹的學術研究裡是無可避免的。

值得慶幸的是,不論一門學問裡有多少為了研究和討論的方便而創造的新術語和概念,只要這門學科裡的東西是真材實料,而且寫文章的人也並非草包,他們一定可讓一個智力正常的人看懂自己在寫什麼(比方說,只要把所有初學者看不懂的術語和概念用一般人知道的概念加以定義就可以了,在一個嚴謹的學科裡,學者會力求讓自己所使用的所有概念都成為可被定義的,不然不但一般人看不懂,他也無法跟同僚溝通討論)。

但是,並不是所有做學術的人都吃這一套。

道金斯在接受John Brockman的訪問時說到,物理這東西因為太困難,導致出現一些學者專門致力於想辦法把一些艱難的概念解釋得簡單一些,而有一些學術研究的題目事實上很簡單,卻死命地用一些深奧的概念和術語裝飾自己,深怕被人家看懂。*1

在學術界這是一個令人難堪的事實,不過很不幸地它依然存在。

十幾年前,兩個物理學家Alan Sokal和Jean Bricmont寫了一篇論文投到美國有名的文化研究期刊《社會文本》。

那篇論文名為〈逾越邊境—朝向一個轉型的量子重力詮釋學〉,主張有一個獨立於任何感知主體的世界存在,內容大量引用當代知名的許多後現代主義者著作中的段落及概念。

〈逾越邊境—朝向一個轉型的量子重力詮釋學〉被《社會文本》刊出之後,Sokal和Bricmont公開表示那一篇論文純粹是亂寫的,是一個實驗性的惡作劇。

驚訝嗎?學術就是如此令人傷心—Sokal和Bricmont胡亂抽取那些後現代主義者寫過的文章段落和說過的話,加上自己的號洨拼湊成一篇深奧但是沒人看得懂的文章(因為它根本不具有可理解性),然後這篇文章登上了學術界著名期刊。

Sokal和Bricmont事後整理這次事件的過程和他們的看法動機,出了一本書《Fashionable Nonsense》,中文譯為《知識的騙局》。書中另外節錄了許多後現代主義者如拉岡、克莉絲蒂娃、布希亞等人的文章,指出他們牛頭不對馬嘴地使用連自己都不懂的科學術語及概念的情形以及論述莫名其妙的地方。

Sokal和Bricmont用行動證明了學術界的確有一些昧著良心用無言亂語來欺騙政府和某些喜歡附庸風雅的文教人士。在《知識的騙局》導言裡,他們這樣說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簡單題目的人要裝模做樣讓別人覺得他很深奧,不一定必須使用艱澀的術語和複雜的概念,有時候毫無邏輯的胡言亂語和氾濫的修辭法也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因為艱深複雜的術語或概念或修辭而使人無法理解的文章都是在胡言亂語。有時候作者是真的想要說一些事情,只不過礙於自己表達能力不好或者對文字的病態依戀而使得文章變得很不容易搞懂。

當我們看不懂文章的時候,我們可以想一些方法去幫助自己,比方說上網或者去圖書館找資料,或者和學有專精的人討論等等。但是我們依然要把一件事情放在心裡—當我們窮盡任何方法依然看不懂文本的時候,並不一定是我們太笨,有可能是因為那文章根本就沒人看得懂。

我們系上的王文方老師是做形上學的,他不但可以把當代分析哲學界的幾個重要的形上學論題寫得如《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這般簡單,連他刊在台大學術期刊上的論文都能讓我這樣的大二學生看懂(即使有一些人看不懂邏輯符號,也可以很容易地在邏輯教科書上找到幫助)。

費曼曾說過,「如果我懂相對論的話,我一定可以在兩小時內讓一個大一學生懂它」。

一個好的學術工作者,不但不會裝模作樣把自己的文章搞得很難,反而會絞盡腦汁改進自己的論述方式讓別人能夠容易地看得懂,因為當一個人肚子裡的確有東西,他就不用打腫臉,而且和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的人討論和交流,是學術研究帶來最快樂的事情之一。

有一些人抱怨說尼采或是黑格爾難懂。基本上這個問題有幾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有些人寫東西本來就不是打算要給別人看的,像是尼采,我記得現在市面上找得到的書都是他妹妹在他死後把手稿翻出來出版的,尼采本人或許只是把他們當作心情日記寫一寫,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實在找不到什麼理由譴責他。另一個層面是,或許有一些東西它比較屬於人家在說的「意境」或是「體悟」,有些人會宣稱說,大師寫的東西我們看不懂不是大師的錯,因為大師寫的是大師體驗到的意境,意境本來就無法用語言確切描述,因為語言是人造的,被人的認知能力限制住了(不管那是什麼意思)…

基本上我的回應會很簡單。

理論是為了要解決問題,一個人想到了很有用的獨創理論當然可以很唱邱,他可以盡力把理論論述得簡單讓大家可以搞懂,讓學術因此而進步,他也可以把理論弄得很難,沒有人看得懂,然後會有一些智障反而因此而崇拜他。

而我們呢?我們處在一個尷尬的環境裡。第一,我們想學到真正的不摻水的學術理論,我們不想浪費半輩子用來試圖理解那些不具可理解性的文章;第二,但是我們又常常不太清楚哪一些理論是「看不太懂,但是講道理而且的確有在說一些東西」;哪些理論是「看不太懂,而且事實上是胡說八道」。

我在這裡可以給的建議是說,如果原po本來就不打算給圖,我們也不需要巴巴地推文要真相,更何況那可能只是篇豪洨文,小西門站2號出口旁哭紅眼睛的正妹根本就不存在!!

理論是為了要解決問題,即使我們看不懂手邊的理論,只要那個問題是個學術上重要的問題,我們一定還有一大堆其他的理論可以讀。而研究同一個問題的學者在著述時一定會互相提及,甚至互相辯論。如果一個理論是有道理的,我們一定可以找到很多關於這個理論的註解或批評,而且這些註解或批評通常也會是有道理的、可以看懂的(如果一個理論是有道理而且重要的,比方說羅爾斯的正義論,那麼幾乎所有有道理的討論社會正義的文章都會討論它)。換言之,如果有一個理論我怎麼讀都讀不懂,而且我找到的所有關於它的評論和註解我也都是怎麼讀都讀不懂,那麼這個理論八成就是個fashion nonsense。

而如果那篇文章讓人看不懂,又堅持自己講的是無法言說的「意境」,或者堅持自己是「使用修辭來彰顯文字的力量以碰觸真實」,那我想說,資源放錯地方就變成了垃圾,學術圈是用語言和定義溝通的地方,不能言說只能意會的東西請滾回神壇、教堂或廟宇,洗練文字到一般人都看不懂的傢伙請滾回文學圈。

*1. 第三種文化, John Brockman, 天下文化, p.12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尼采:「我教你們什麼是超人,人類是應當被超越的。人類是一根繫在野獸與超人之間的軟索。人類的偉大處,正在他是一座橋而不是目的;人類的可愛處,正在他是一個過程與沒落。」.....嗯!尼采...我很欣賞的一個哲人

我嘗試解釋一下:

1.人類是應當被超越的:尼采認為人要超越世俗.傳統的封限.....故人要超越自己

2.人類是一根繫在野獸與超人之間的軟索:平凡人目前的存在是"野獸"(指未超越前)與"超 人"(達到超越的境界)之間....軟索就是指目前處於兩者之間的狀態

3.人類的偉大處,正在他是一座橋而不是目的:這是指存在主義重視"過程"...就是"存在先於本質",這是說我的本質為何不是被決定的!而是我在人生的歷程做了什麼?

4.人類的可愛處,正在他是一個過程與沒落:就是說由過程到人的死亡之間....是最重要的!

這是我們該重視的.....不該把重心放在"彼岸"(宗教才把重心放在死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尼采:「我教你們什麼是超人,人類是應當被超越的。人類是一根繫在野獸與超人之間的軟索。人類的偉大處,正在他是一座橋而不是目的;人類的可愛處,正在他是一個過程與沒落。」.....嗯!尼采...我很欣賞的一個哲人

我嘗試解釋一下:

1.人類是應當被超越的:尼采認為人要超越世俗.傳統的封限.....故人要超越自己

2.人類是一根繫在野獸與超人之間的軟索:平凡人目前的存在是"野獸"(指未超越前)與"超 人"(達到超越的境界)之間....軟索就是指目前處於兩者之間的狀態

3.人類的偉大處,正在他是一座橋而不是目的:這是指存在主義重視"過程"...就是"存在先於本質",這是說我的本質為何不是被決定的!而是我在人生的歷程做了什麼?

4.人類的可愛處,正在他是一個過程與沒落:就是說由過程到人的死亡之間....是最重要的!

這是我們該重視的.....不該把重心放在"彼岸"(宗教才把重心放在死後)

如果他想說的只是我們應當在最重要的過程中超越自己,我實在無法想像他會比劉墉偉大。

然後如果一個理論只是要告訴我們生命應當如何如何,什麼東西珍貴什麼東西不重要,我想我應該把它移到生命哲理版。

不過我事實上不清楚尼采的想法,所以,有沒有人要在這一點上辯護一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尼采:「我教你們什麼是超人,人類是應當被超越的。人類是一根繫在野獸與超人之間的軟索。人類的偉大處,正在他是一座橋而不是目的;人類的可愛處,正在他是一個過程與沒落。」

徹底不懂:s

天哪!有沒有哲學辭典?我不懂哲學語呢!= =""

人類的超越心理是很微妙的,人會以很多方式來超越自己。有人破壞自己尋求超越,有人花很多時間思考進而超越自我,內心自然會有一種不安分的靈魂以及想要改變的心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理?每個人的原因不同

有的是因為比較心理,潛意識假設一種標準(通常是世俗標準),並且去思考事情的本質與否,並且試圖看穿真相,有的人因為要達到某個目標而超越自己。

但超越的本質,在於某種誘因,誘因的原因在於自我存在感與自我角度

在思考的過程中,我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並且以自己的角度來思考世界觀

自我意識越強,冥冥之中能夠影響世界的程度也就越多

而在人類進化中的"正反合"循環中,衍伸出更多人類特有的產物

就算人類的生存只是基於馬斯洛需求上,但我們不斷的尋找真理,雖然至今沒有找到真理

但思考自己存在的行為,本身就是一個過程,在時間與質量的累積上,就如同通往終點的途中

所以人類很可愛

正妹更可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5 weeks later...

基本上尼采是個很少使用哲學名詞的人(除了他自己發明的以外)。

我認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本晦澀的書,對不了解他的思想的人並不易理解。

我基本上同意國師的解釋,但尼采有些想法跟存在主義並不相同(離題我就不提了)。

還有,或許這足堪一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5%E4%BA%BA%E8%AA%AA&variant=zh-tw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如果他想說的只是我們應當在最重要的過程中超越自己,我實在無法想像他會比劉墉偉大。

然後如果一個理論只是要告訴我們生命應當如何如何,什麼東西珍貴什麼東西不重要,我想我應該把它移到生命哲理版。

不過我事實上不清楚尼采的想法,所以,有沒有人要在這一點上辯護一下?

這裡有個很有趣的句子:

人是一根繫在動物和超人之間的繩子。也就是深淵上方的繩索。走過去危險,停在中途也危險,顫抖也危險,停住也危險。(《查拉圖斯拉如是說》-序言-4)

原po問的句子:

尼采:「我教你們什麼是超人,人類是應當被超越的。人類是一根繫在野獸與超人之間的軟索。人類的偉大處,正在他是一座橋而不是目的;人類的可愛處,正在他是一個過程與沒落。」

其實我也不懂哲學專有名詞,但我從尼采的生平以及一些想像力的猜測如下:

現在的"人",看似離開了原始的動物型態,但我們除了有更多的規範,更多的時間思考外,我們與動物還有什麼不同?我們還是要吃喝拉撒睡,我們還是能夠繁衍後代,我們會為了生存做出各種必要的措施,這裡暫時先稱為連結點A

超人並非是具有神力穿著紅內褲紅披風飛來飛去的傢伙,而是尼采對未來人們的期許,而我認為超人這個形象更像是尼采相信人們會不斷邁向進步而產生的美好未來人形象,這裡暫時稱為連結點B

繩子的兩段分別是連結點A跟B

而繩子本身包括這兩個連結點

而人類就是那繩子,我們能邁向超人,代表我們能不斷向前走,我們能連結野獸,代表我們仍有歷史,超人的構成不是憑空而成的

至於上面所說,人類的偉大處,我個人認為橋的涵義是可以向前走的意思,代表人類的偉大在於進步

而人類的可愛處在於我們不是不斷膨脹的,我們的生命有限,但是卻可以不斷進步,用短暫的生命延續永恆進步是可愛的:P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