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喝牛奶的小男孩 10 發表於 June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une 18, 2007 中國興盛的原因為何??又是為何衰敗的??以下是金庸先生的歷史評論!!覺得不錯想跟大家分享(如有侵權,就請版主刪了吧!!)也想大家藉此產生一些想法,彼此交流一下~~中國歷史發展規律 縱觀中國歷史,大概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規律,我們的民族先是統一強盛,後來慢慢腐化,組織力量衰退。此時如果出現一些改革,那麼就會中興。如果改革失敗了,或者自己腐化了,那麼外族敵人就會入侵。在外族入侵的時候,我們民族有個很特殊的現象,就是外族的入侵常常是我們民族的轉機。以上所講的我們民族七次大的危機,又都是七次大的轉機。歷史上常常是外族人來了之後,我們華夏民族就跟它同化、融合,一旦同化、融合了,我們華夏民族就壯大起來,統一起來。之後可能又腐化了,衰退了,或者分裂了,外族人來了,我們民族再融合,又壯大,如此循環往復。其他國家民族遇到外族入侵,要麼打贏,要是打不贏,這個國家或民族就會垮臺。我們中華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時,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況也很多,但卻很難被征服。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們有一股韌力,一股很頑強的抵抗力量;另一方面我們又很開放,在文化上同它們融合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大家變成一個民族,我們的民族從此又壯大起來。 我在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獲頒名譽教授時也曾講到這個問題,以及其他一些中國的歷史問題。加拿大的一些教授覺得我的這些觀念比較新,並討論為什麼中國可以融合外族,而西方就融合不了。我想其中第一個原因是我國一開始就是農業社會,生產力比較高、技術比較先進,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可以發展文化;第二個原因是從西周開始,我們已有了一個嚴密的宗法社會制度。後世講到中國封建社會,總認為封建的宗法制度很束縛人的思想,很束縛人的行為,其實這種宗法制度也有它的歷史作用,我們民族由於有了嚴密的繼承制度,從而避免了內部的爭鬥和戰爭。一些遊牧民族本來很強盛,但往往在關鍵的時候鬧分裂。父親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或者三個兒子搶父親的位子坐,羅馬也有這種情況。一搶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內亂。本來很強盛的部落、部族或者民族,一分裂,就要自己打自己。我們民族從西周開始,雖然自己內部鬥爭也不斷有,但基本上還是遵循世襲制度,即父親死了,嫡長子繼位,這是當時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重要制度。一個社會的基本法律制度固定了,社會就會很穩定,內部鬥爭就會大大減少,這也是民族強盛的重要環節。 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我們對外族是很開放的。從歷史上看,中國很長很長的時候是外族統治的,如北魏。其實隋唐也有很大很大的少數民族的成份,主要是鮮卑人。有一個情況不知各位想到沒有,我的小說中寫過一個人叫“獨孤求敗”。獨孤求敗很驕傲,他一生與人比劍比武從沒有輸過,所以他改個名叫求敗,希望失敗一次,但卻總沒有敗過。這個“獨孤”就是鮮卑人。“鮮卑”這兩個字,有些學者說“西伯利亞”就是“鮮卑利亞”,鮮卑人原本住在西伯利亞那一帶。但這不是很一致的意見。北周的時候,有個人叫獨孤信,他有很多女兒,其中大女兒嫁給了北周的皇帝,第四個女兒嫁給了唐高祖的父親,第七個女兒嫁給了隋文帝。所以唐高祖和隋煬帝是表兄弟,唐太宗李世民則應叫隋煬帝為表叔。他們都有鮮卑的血統。唐太宗李世民的媽媽姓竇,是鮮卑人。唐太宗的皇后姓長孫,長孫和竇都是鮮卑人的姓。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是唐朝很有名的宰相,他也是鮮卑人了。據我初步統計,唐朝宰相至少有二十三人是胡人,其中主要是鮮卑人。那時候說“胡人”就象我們現在說“洋人”一樣,沒有歧視的意思。在唐朝,有二十三個外國人當“國務院總理”,可見唐朝對外國人一點也不歧視。再說漢朝,漢武帝與匈奴交戰,匈奴分裂投降了。其中一個匈奴王子叫金日[石單],很受漢武帝重用。漢武帝死後,他的身後大事交給兩個人,一個是霍光,一個就是金日[石單]。由此可見,我們民族壯大的重要原因就是非常開放。 我在武俠小說裏寫了中國武術怎樣厲害,實際上是有些誇張了。中國人不太擅長打仗,與外國人打仗時,輸的多,贏的少,但是我們有耐力,這次打不贏沒關係,我們長期跟你幹,打到後來,外國人會分裂的。如匈奴很厲害,我們打他不過。漢高祖曾在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人圍困,無法脫身。他的手下便獻了一條妙計,去向匈奴皇后說,漢人漂亮的小姐很多,你如果把漢朝皇帝抓來,把漢人打垮了,俘虜了大批漢人中的漂亮女人,你這個皇后就要糟糕了。匈奴皇后中了這個詭計,便退兵了。匈奴後來分為南北,南匈奴投降了漢朝,北匈奴則向西走,一部分到了英國,以至滅亡了整個西羅馬帝國。有意思的是,匈奴的一半被中國抵抗住了,投降了,另外一半卻把整個歐洲打垮了。隋唐時期的突厥也是如此,他們分為東突厥和西突厥。東突厥向隋唐王朝投降了,慢慢地被華夏民族所融合。西突厥則向西行,來到了土耳其。後來土耳其把東羅馬帝國打垮了,把整個君士坦丁堡占了下來,直到現在。所以我們不要一提起歷史就認為我們民族不行,其實我們民族真正不行,只是十六世紀以後的三、四百年的事情。 最近我在牛津大學的一次聚餐會上遇到一位很有名的研究東亞經濟的學者,他和我談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前途時說,中國的經濟自古以來就很發達,人均收入一直是全世界第一,只是到了十六世紀以後才慢慢被英國趕上去。而國民總收入卻是到了一八二○年才被英國超過。中國國力居世界領先的地位竟保持了二、三千年之久。那位學者對中國經濟前途非常樂觀,他說大概到二○二○年時,中國的國民經濟收入又會是全世界第一,並能長期保持下去,恐怕至少在那之後的四、五十年內沒有任何國家能夠趕得上。我聽了之後很興奮,問他是否有資料?他列舉了很多統計數字。他是專家,不會隨口亂說。我覺得他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實際上我們中國古代在科學技術方面一直是很先進的,到宋朝尤其先進,大大超過了歐洲。那時我們的科技發明,歐洲是遠遠趕不上的。如造紙、印刷、火藥、羅盤等在宋朝已經非常興旺發達了。現在大家用的鈔票也是中國發明的,在宋朝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了。那時我們的金融制度相當先進,貨幣的運用相當成熟。那麼歐洲人什麼時候才開始轉機呢?應該說是到了中國的明朝,從那時起,中國開始落後了。我想其中原因,一個是政治上的專制,對人民的思想控制很嚴,一點也不自由開放,動不動滿門抄斬,株連九族,嚇得人們不敢亂說亂動,全部權力控制在皇帝一人手裏。另一個原因就是明朝對付不了日本倭寇的入侵,便異想天開,實行所謂海禁,把航海的船隻全部燒掉,以為如此一來就能斷絕與倭寇的來往,餓死倭寇。這是對日本完全不瞭解。這種愚蠢的禁令,當然是永樂皇帝之後、鄭和下西洋之後的事情了。明朝一實行封鎖,整個國力便開始衰退。與此同時,西方科學卻開始發展,工業革命也開始了。 有一個有趣的時間值得注意,那就是十六世紀初的一五一七年,德國的馬丁·路德公然否定教皇的權威,反對神權控制,就在這個時候,我國明朝的正德皇帝下江南。正德皇帝是個很無聊、很腐化的昏君,他下江南幹了許多荒淫無恥的勾當。大家知道,在隋朝、唐朝,中國是很富強的,到了宋朝、元朝也還可以,那時候科學發達、交通方便、對外開放。而歐洲正是封閉的時候,一切都由教廷控制,學術思想不自由。你說地球圍繞太陽轉,他卻要你坐牢,一切都是封閉的。到了十六世紀,歐洲自由開放了,科學發明開始了,可中國反而長期封鎖起來了。這是最大的歷史教訓。 今天講了這麼多,無非是要大家明確兩個觀念,那就是改革和開放。中華民族之所以這樣壯大,靠的就是改革和開放。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內部要積極進行改革,努力克服困難,改革成功了,我們的民族就會中興。同時我們還要對外開放,這點更為重要,因為中國人有自信心,我們自信自己的民族很強大,外來的武力或外來的文化我們都不害怕。 另有一個重要觀念,今天沒有時間詳談。我認為過去的歷史家都說蠻夷戎狄、五胡亂華、蒙古人、滿洲人侵略中華,大好山河淪亡於異族等等,這個觀念要改一改。我想寫幾篇歷史文章,說少數民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數派執政,談不上中華亡於異族,只是“輪流做莊”。滿洲人建立清朝執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這些觀念我在小說中發揮得很多,希望將來寫成學術性文字。 上面我講到的那位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他初期寫《歷史研究》這部大著作的時候,並沒有非常重視中國。到他快去世的時候,他得出一個結論:世界的希望寄託于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結合。他認為西方文明的優點在於不斷地發明、創造、追求、向外擴張,是“動”的文化。中國文明的優點在於和平,就好象長城,處於守勢,穩、調和,是“靜”的文化。現在許多西方學者都認為,地球就這樣大了,無止境地追求、擴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今後只能接受中國的哲學,要平衡、要和諧,民族與民族之間要相互協作,避免戰爭。由於科學的發展,核武器的出現,今後的世界大戰將不可思議。一些瘋狂的人也許執意要打核戰爭,殊不知道這種戰爭的結局將是人類的同歸於盡。這種可能性不能說沒有。我所接觸到的西方學者目前對打核戰爭都不太擔心,他們最擔心的是三個問題:第一是自然資源不斷地被浪費;第二是環境污染;第三是人口爆炸。這三個問題將關係到人類的前途。所以,現在許多西方人把希望寄託於中國,他們希望瞭解中國,瞭解中國的哲學。他們認為中國的平衡、和諧、團結的哲學思想、心理狀態可能是解決整個人類問題的關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修奇 10 發表於 July 5,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uly 5, 2007 第四冊歷史有說到現在老外崇中的許多因素其實孔孟和老莊思想還是有他的道理的一ˇ一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fengzhu00285 10 發表於 July 5,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uly 5, 2007 第四冊歷史有說到現在老外崇中的許多因素其實孔孟和老莊思想還是有他的道理的一ˇ一中国古代哲学除了这几个人就没有别的了看着祖宗想强大玩玩他们的意愿也是这么回事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瞬間零度C 10 發表於 July 5,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uly 5, 2007 其實很多觀念我們的老祖宗提過 外國人才提的= =比方說世界大同的思想 老子早就提過了而法治社會 則是法家提的(以嚴法管人民,的確是法治阿XD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fengzhu00285 10 發表於 July 5,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uly 5, 2007 其實很多觀念我們的老祖宗提過 外國人才提的= =比方說世界大同的思想 老子早就提過了而法治社會 則是法家提的(以嚴法管人民,的確是法治阿XDD)谁先提出的,就是那么回事什么时候那个地方让他最终形成规则才是重要的(由此是不是也可以说,事物发展到最后还是殊途同归)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