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歷史教育的新觀念


Recommended Posts

發表前 小弟必須先說明:本文提到之[國名]為泛指文化 不等於國家

以及請各位不要以政治眼光解讀本文

近日為了歷史要叫什麼要學什麼 不論是政壇還是學術界 都掀起一股討論潮

最常見的問題就為 中國史與台灣史的比重與分界點 小弟認為以台灣的地理位置 我們實在不應該獨尊中國史 儘管我們受中國的影響極為深遠 但不表示我們的史觀就只能侷限於此 應該學習東亞史 像我們的四鄰 菲律賓 越南 日 韓 南洋諸國...等與我們的關係也是十分密切的 尤其像是外勞以及外籍新娘的人數日益增加 我們不能對這些國家的歷史一無所知 就如同我們不能不了解鄰居一般 而非只是全部學習中國史 目前課本上提到這些國家是少之又少 其中又有很大的部分在講它們與中國之關係[如同唐化 藩屬關係 戰爭......]並且許多史事不能單單以中國的眼光來看 你將眼光拉稍微遠一點 你將可以發現到更多的前因後果 希望我們除了中國之外也要多看看我們其它鄰居 才不至於使我們眼光狹隘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卡塔納 發表

發表前 小弟必須先說明:本文提到之[國名]為泛指文化 不等於國家

以及請各位不要以政治眼光解讀本文

近日為了歷史要叫什麼要學什麼 不論是政壇還是學術界 都掀起一股討論潮

最常見的問題就為 中國史與台灣史的比重.............(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最近有比較好了,至少台灣史還佔個幾章,而且要廢考"本國史地",本來就早要廢考了......,中國叫本國......不錯!!!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正確來說我們應該學習鄰國的歷史是不錯,但這樣歷史的份量會變成國中加高中六年仍然唸不完,在這樣的情況下,比較折衷的作法就先了解本國的歷史吧?畢竟我們不只是受中國影響深遠而已,我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國歷來到台灣的,要追朔我們的源頭,自然非得先了解中國的歷史不可。當然如果可行的話,在下也贊成多學一點週遭的歷史,因為學歷史是很有趣的事情。以上是在下的一點意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岳不群 發表

最初由 卡塔納 發表

最近有比較好了,至少台灣史還佔個幾章,而且要廢考"本國史地",本來就早要廢考了......,中國叫本國......不錯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記得以前國中的史地課本介紹中國的事時.....老是說我國怎樣怎樣...

介紹我國領地時又只說有台澎金馬,介紹中國時又說我國= =凸

害我讀得莫名其妙..

不過高中後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還是覺得很亂來..黑白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不過我覺得應該中國史跟西方史還是要佔等重比例

因為這世界上2個主要歷史的發展

是被地形區隔的

不要討論中國是不是我國

至少東方史跟西方史是2條線進行的

雖然有許多相關 不過大抵上還是比較不一樣

至於台灣史 我真的不知道400年為什麼要和3000年等重...........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說實在話 台灣史是重要沒錯

但也不用只一昧偏重台灣史吧

和四鄰關係密切是沒錯 但台灣現存的文化 幾乎都是從中國來的

要把南洋 菲律賓 和中國畫上等號是說不過去的

P.S請不要在這提到國家認同問題比較好吧 這是吵不完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當然不可能將 日 韓 南海諸國 與中國等重 無可否認中國對我們的影響十分深遠

且中國也是東亞文化的軸心之一

但如果目前 中國:東亞各國 了不起只有8:2吧

希望能調至6:4左右

而[中國歷史]改為[東亞歷史]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3 weeks later...
最初由 chuck 發表

請參閱龍應台最近的文章。台灣孩子的國際觀嚴重不足,我想或多或少與過渡強調本土有關。

你是說"在紫藤廬和Starbucks之間"那篇嗎?

那是我活了十八年

看過最感同身受且肯定的議論文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4 months later...
  • 3 weeks later...
最初由 卡塔納 發表

當然不可能將 日 韓 南海諸國 與中國等重 無可否認中國對我們的影響十分深遠

且中國也是東亞文化的軸心之一

但如果目前 中國:東亞各國 了不起只有8:2吧

希望能調至6:4左右

而[中國歷史]改為[東亞歷史]

這樣做是可行(非常好)的...甚至是說應該將觀點著重在中國與外國的互動關係上(有一本書,日本人寫的,就像這樣,叫東亞史)

但我真的不覺得台灣史有重要到可以跟中國史等價...到時候台灣史多一堆細碎的東西,而中國史只能算是國中重複而已。

(另外,東亞史的話實施有點困難..因為老師會反對。不管她們用什麼理由,最根本原因都是:「以前沒交過東南亞東北亞那麼多歷史,難備課呀」這一切都是現實利益的考量...)

(之前還有一個立委說台灣史應該要上整個高一...真是...)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5 weeks later...

不可否認,我們祖先在中國發源,只是現在因政治立場而被否定

我覺得這是無可置疑的地方

歷史就是最有力的證據,你說破嘴都沒歷史來得令人信服

台灣史的確過於粗淺也是事實,我認為這就是教育要思考的方面了

若要充份學習中國史和台灣史, 我寧可多花一年讀高中也不願填鴨式教學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討論學什麼內容永無交集,掌握方法才有真正的學習

引自【2004-12-13/聯合新聞網】

來稿》沒有學生的歷史課

--------------------------------------------------------------------------------

2004年11月的第二周,「高中歷史課程綱要爭議」皆被各大報收入國內重要一周大事中。歷史課在此時此刻忽然變得如此重要,實值得社會大眾持續關注。聯合新聞網募集諸家來稿,從多面向深入觀察這次新聞事件的「歷史背景」。

【蔡蔚群國立新店高中教師、前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小組委員】

繼去年(九十二年)「明代中葉以後的中國史併入世界史」的爭議後,前陣子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再掀波瀾,為了「開羅宣言」、「舊金山和約」、「中華民國史被切割」等問題吵鬧不休。在這段不算長的時間當中,教育部由黃榮村部長變為杜正勝部長,課程綱要召集人也從張元教授轉成周樑楷教授,我以及其他幾位高中老師,則是待在小組之中,持續扮演一種沈默、不受外界注目的角色。無論是去年或近期的風風雨雨,除了偶有記者打電話給我,在報紙上刊出幾句被過濾後斷章取義、無關宏旨的「採訪」之外,多數人應該不太清楚我們這些高中老師在課程綱要草擬過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又發揮了什麼作用。底下的敘述,就是我兩年以來參與課程綱要制訂的一些想法,以及我對近期新聞討論的一點回應。

課程綱要走到現在這一步,我實在是非常難過,難過的不是這些綱要的內容能否付諸實現,而是社會各界討論綱要的方式及其背後反映出來的邏輯--一種沒有學生的歷史課、一個不是奠基於學習者的歷史教學。事實上,我自己既不贊成現在網路上公布的高中歷史課程暫行綱要草案,也不喜歡現行高中歷史科課程標準,也無法苟同現行課程以前的「舊教材」或「舊版教科書」,對我而言,這些想法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因為它們都是(或即將是)一群人討論出來的「結果」,然後要學生照單全收,認定這些篩選過的內容是對學生最好的,於是剩下來的部分,就是學生背誦、精熟這些內容。

這些想法有幾點亟需釐清之處:一、歷史課程應該放哪些內容?這些教學內容與每週教學時數的關連性為何?二、什麼是「完整的歷史」、「客觀中立的態度」、「回歸歷史真相」、「尊重歷史事實」?三、最重要的是:學生如何成為學習的主體?

民國八十七年以前一綱一本的舊教材,高一、高二共四學期的歷史課,每週兩節,包括三個學期的中國史(含台灣史),一個學期的世界近現代史,高二、高三文組選修的中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各占兩個學期,每週也是兩節課。八十七年以後的現行歷史課程,則是高一上、下學期每週兩節半的中國史(含台灣史),高二上、下學期每週兩節的世界文化歷史篇(與世界文化地理篇、現代社會等三科目中選擇兩科開設,歷史科不一定開課),高三上學期是每週三節的中國文化史,高三下學期是每週三節的世界文化史。

與舊教材相比,現行課程的時數減少了,但是要談論的主題、內容卻是不減反增:中國史要增加晚近的考古發現、學術研究成果,台灣史則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兩者又都得多花額外篇幅描述過去較不受重視的社會史、文化史,此外,世界史一方面要談九○年代共產政權垮台後的世界新局勢,一方面又要談以往舊教材不太碰觸的存在主義、全球化、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環保議題、物質材料的演進等,高中師生同樣承受極大的痛苦,問題是誰正眼看過這些問題?

研擬中的新課程綱要草案,高一歷史時數又從每週兩節半減為每週兩節,但是目前各界談論的高中歷史課程,乍看之下似乎是一個重要的學科,似乎是一個可以放入無窮無盡內容的容器,但實情恰恰相反,我們極有限的時數被賦予過高的期待,但是在各科課程高度競爭的情況下,實際上又爭取不到更多的教學時數,如果歷史科真的重要到佔據報紙醒目的版面或電視新聞的黃金時段,請給我們更多的教學時數吧!殘酷的事實是:在課綱制訂過程中,甚至一度將高二課程刪減至只有一學期三學分,那時可沒聽說有哪個人站出來說歷史課有多重要,唯一為歷史課程講話是當時的召集人張元教授,他向部長表示一旦時數刪減成真,他就辭去召集人工作。

接下來的問題是最近官員、政治人物、歷史學者、乃至於社會大眾朗朗上口卻似是而非的「歷史完整性」、「客觀中立」、「歷史真相」、「歷史事實」論調,這些論調的共同特色就是認定有一套正確的或最好的歷史。然而,所有的歷史都得透過文字、圖片、口述、實物或其他方式保留下來,保留下來的各種史料是不完整的,同時也經過當時人或後人的選擇與轉述,每個時代、每個特定團體也有自己偏好的歷史議題,如果「歷史真相」或「歷史事實」存在,那麼它勢必得經過人為的處理後才有可能被呈現,亦即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是不可能分開的,事實之中必然蘊含解釋。無論未來的高中課程綱要(或是今日的課程標準、過去的舊教材)選擇了哪些內容、主題,眾人必須先體認這些內容、主題是怎麼來的、證據何在,同樣重要的是,誰選擇了這些「真相」與「事實」:一種如同科學定律般的客觀歷史是不存在的,完整的、如實呈現的歷史也如天方夜譚似地只是一個「高貴的夢想」(Peter Novick的用語)。

實際上,歷史學科的客觀根本不在於決定哪一種結果為真,而在於審視、檢驗推論的「過程」,這是幾位參與課綱的高中老師起草「核心能力」的初衷,也是歷史科之所以必須在中學存在的基本理由(而非愛國心、國家認同或任何以政治立場為出發點的理由)。學生必須能說服別人自己之所以得到某種結論的理由與證據,學生必須以設身處地的態度理解古人所處的環境、當時的物質條件、習俗或心態,理解古人的抉擇如同今人一般複雜與困難,歷史並非命定,古人也不是「那些愚笨的古人」。很奇怪的是,在歷史學界大家可以同意兩種或多種意見並存,只因其論證或證據可靠,場景轉換至中學歷史課,學生就只能接受一種所謂「學界的共識」--也就是某種「結果」,而非讓學生針對一個重要的歷史議題進行討論。這就好像上物理、化學課只要學生背誦公式或答案(知道結果),而不讓學生計算或實驗(體驗過程)一樣荒謬,但是更荒謬的是多數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在歷史教學上的嚴重性。

如果,歷史課只是結果而非過程,尤其是背負高度政治動機的一堆結果,那麼綱要的制訂何勞學者與教師?應該在立法院由政客們表決才是。如果,歷史課可以達到某種特定政治目的,例如:支持台獨者要強化台灣史份量,並將台灣歷史的地位與重要性無線上綱,或是追求統一者要加強中國史的份量,並將台灣史內含於中國史之中,認為這樣子可以遂其所欲,那麼,無論藍綠的政治人物或具有政治立場的學者、教師應該先體認到:學生進入歷史課堂之前並非白紙一張,早有一套源於家庭背景、社會環境、大眾傳播媒體影響之下的歷史觀與政治立場,無論是當中的哪一種,力量都比學校歷史來得大、來得深遠。看過好萊塢的「末代武士」電影以後,學生很可能對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改觀,看過「大漢天子」電視劇以後,學生可能對這些漢初人物多了幾分浪漫情懷,至於每天的電視新聞與父母親的政治立場,早已深植學生心中,學校歷史教育有可能改變嗎?至少現在這種塞爆的歷史課程絕無此可能,因為它根本阻止學生認真、理性地思考歷史問題。檯面上所見到的歷史課程爭議,只是政治人物將他們的統獨熱情轉移到一個新的舞台,這些爭議根本無法證明歷史這門課的重要性,反倒是徹底遮掩了這門課能夠發揮的功用與價值。

在一個自由、民主與多元的社會當中(正是台灣目前所號稱的),要學生單向接受特定的歷史課程內容或某種史觀是不智的,同時也注定不會成功。無論是今日或過去所見到的課程綱要(標準)內容,都只是讓我在每年的教學中遇到一模一樣的問題:「老師,學歷史到底有什麼用?」如果許多人認定歷史是一個無用的科目,這些現在是學生、未來是社會一份子的人又都忘光他們所學的歷史知識,那麼那些激情高呼歷史課程更動「會害死學生」、「學生會認知錯亂」的說法能成立嗎?以前是背,現在是背,未來還是背,背過就忘,考完忘光,單純的記憶、背誦無法改變認知經驗,現階段歷史課程只能挑動大家的政治神經,學生卻依然瀰漫著歷史無用論。

史丹福大學歷史教育學者Sam Wineburg在其名著《歷史思考及其他有待後天培養的能力》(Historical Thinking and Other Unnatural Acts)中,提到他觀察的一個高二(十一年級)歷史教學,極具啟發性:歷史老師將學生分為反叛者、效忠者、審判者三組,進行「英國政府有無合法權力在美洲殖民地徵稅?」議題的辯論。在辯論前,老師花了超過一年的時間指導學生閱讀十八世紀的一手史料,因為她相信語言本身就擁有豐富的歷史意涵--用十八世紀的詞彙「有益的忽略」、「自然權利的規律」來捕捉十八世紀的時代精神。她的課程從學生分成小組,研讀文獻、書籍、論文,到教導學生如何扮演反叛者、效忠者、審判者的角色。正式的辯論一共進行三節課,學生投入地辯論或聆聽,最後,擔任審判者的學生裁決效忠者獲勝,十三週殖民地應該繼續留在英國的統治之下,而非獨立。因為整個辯論過程中代表效忠者的學生最能以十八世紀的方式思考十八世紀的問題,最能以證據、因果等歷史思考服人。

我認為這就是值得學生學習的那一種歷史課程,討論的議題雖然少,但是學生卻把古人當作真正的人來看待,古人擁有今人所有的人性、七情六欲,卻與今人面臨大不相同的環境與生存條件。這遠比在教科書出現的一大堆人名、事件來得有意義,只有長期浸淫在這種歷史課的學生,才能以歷史的方式理解古人,也才能以人性的方式理解當今與自己不同的其他人,而理解他人正是多元價值觀得以茁壯的基本條件。那些想把一套特定內容灌輸給學生的人(無論被稱為官員、民意代表、學者或其他人),根本不承認學生是可以思考的,所以才會把討論的結果(一堆死的內容)一股腦兒塞給學生。試問:這種歷史教學與「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習遷移」、「理解的教學」有什麼關係?這種歷史教學符合哪一種教學理論?這種歷史教學還承認學生是可以思考的嗎?

任何人若對前述意見有所質疑者,歡迎多參照美國、英國、加拿大、歐洲等地的歷史教育研究現況,更歡迎教育學者、歷史學者或心理學者針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或大眾的歷史意識進行實驗(這是加入課綱小組之初我就提過的建議),因為,唯有深入瞭解學生的認知起點、認知經驗與錯誤認知,並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檢驗與澄清,教師才有可能進行一種有意義的歷史教學。檢視前些時候的新聞討論,我不禁要問:到底這些爭議與歷史教學有何干係?到底這些人心目中的歷史課,有無學生的存在?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trueblue 發表

討論學什麼內容永無交集,掌握方法才有真正的學習

引自【2004-12-13/聯合新聞網】

來稿》沒有學生的歷史課

--------------------------------------------------------------------------------

2004.............(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歷史老師好猛阿...一次貼那麼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 month later...
最初由 n11114546 發表

我認為應該增加外國史的部分

個人認為中國史國中的就夠了 台灣史..恩..高一的也夠了

看著去美國的同學讀的世界史....一堆都我不懂的東西(非語言因素)

真的是很無言......

因為你用的是國中舊教材吧

九年一貫教材根本就...OOXX

而且美國每本課本都是磚頭 我們怎麼比

台灣的老師們總有一種特殊情感,總覺得歷史一定要從頭講到尾而不重視對事件的深入剖析,所以都是點到為止,還是不能比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6 months later...
訪客 赤尾青竹絲

可是台灣史地比例如果不加重,一如以往那樣少的可憐的話。

那麼我們不就永遠無法認識台灣了嗎?

就像我現在問你中國五千年歷史,地理

大家都可以倒背如流

但是台灣呢?

如果要我向外國人介紹台灣的話,我恐怕說不出什麼東西來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 month later...

個人是覺得 讀了國中三年 加上從國小自己就很喜歡看歷史書籍

我是覺得沒有必要把台灣跟世界歷史或中國歷史畫上同要重要的等分

雖然是台灣人 可是認為 台灣才多久的歷史 有真正比較多的紀錄 是從中國明朝末期才有 中國歷史多長....... 而且我覺得真的多看歷史 可以學到很多 況且本來我們也是中國人 不能說因為現在政治分割

就把中國畫上X 但是我也不認為台灣歷史需要刪減 其實這樣就很夠了

我也不喜歡現在教育只要我們學xx年代和人名 應該多注重於事件的發展

不然學歷史就只學到一大堆人名跟年代 根本沒啥用 以上是個人淺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中國史的比重較重的原因

就是因為中國始有許多史料

遠比台灣史來的多

而且就像樓上某位同學說的

我們的祖先很多都是大陸來的

如果只學台灣史

大家不覺得在上完史前文化後

就直接跳到清領以前到近代

比起中國史是完整且連貫的

我倒是認為中國史比較好學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歷史"就是要讓我們了解自己和祖先的過去

而我們的祖先大部分來自中國,而我們現在住在台灣,而台灣是地球村的一員

這些,都將成為歷史

所以用同等的眼光去看待是比較適當的

這無關政治及教育部或者立委的說法

真正有關的是自己的學習心態

如果你想學真正從古到今的歷史

就要同時了解中國史與台灣史

而世界史應該了解某些領導的國家(除非以後你真的要鑽研某國歷史)

如果我們的眼光短小

只將自己學習歷史的範圍放在台灣

根本無法"鑑往知來",歷史在200多年就斷了

會有根本不知道今日的中華文化從何而來等嚴重的問題

只知道.只學習自己想看的

那未來又如何與國際社會競爭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中國史的比重較重的原因

就是因為中國始有許多史料

遠比台灣史來的多

而且就像樓上某位同學說的

我們的祖先很多都是大陸來的

如果只學台灣史

大家不覺得在上完史前文化後

就直接跳到清領以前到近代

比起中國史是完整且連貫的

我倒是認為中國史比較好學

我也是這樣想~~

我覺得~~台灣史不應該再加重比例

因為我們都住台灣阿~~

所以史地就好比一個同心圓

以台灣為中心

我們住在台灣~也就位於這中心點

越接近這中心點的地方,我們越熟悉

所以台灣其實我們已經有某種程度上的認識了

如果在加深比例~~只會淪於鑽牛角尖的教學罷了

而且讀一堆台灣史地~~到不如親自去走

反倒是我們對國外的認識實在不夠

而我認為我們教育應該好好重視國外的文化

而且並不是人人皆可以出國,所以親自去體驗這個方法很難實行

畢竟我們是海島型的經濟

出國工作或和外國人接觸在所難免

如果能因為比較了解外國的文化而因此減少衝突的發生

如此便能帶來很好的福利

但其實我覺得教再多也沒用

很多人都是考完大考就把課程內容忘了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但其實我覺得教再多也沒用

很多人都是考完大考就把課程內容忘了

:(

贊成

我覺得根本上的問題應該是社會對歷史科的態度吧,

教什麼反倒不會很迫切,

史地科在普遍學生心目中是什麼地位,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講難聽一點就是被當成廢科,

考完就忘的東西

等到哪一天能做到學習不是為了考試的時候再來改內容吧,

現在學生負擔也夠重的了...

至於內容上的改變,

認同樓主講的「東亞史」,

光把眼光侷限在台灣或大陸上都是不夠的,

從全盤來看才能得到完整的認識

另外,內容是否公正客觀也很重要,

台灣學者寫出來的東西很多時候都帶有政治色彩、

或是不專業的發言

老師的培養和再教育也是問題,

感覺現在中小學都有不少打混的歷史老師,

常常用自己的觀點解釋史事

(如果有政治立場的更慘...)

要不然就是胡謅一通或照本宣科...

台灣的歷史學術要進步,

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