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犧牲的《再給我一天》


Recommended Posts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6020

作者:米奇.艾爾邦

譯者:汪芸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7 年 03 月 05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這是一本對於家的重新認知、進而了解愛的真諦的書。

 再給你一天,你會選擇遇見誰、做些什麼?

【在心得之前的吱吱喳喳】

 在《再給我一天》之前的Mitch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以及《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都是榜上的暢銷書,抱持著對這個作者的信任買下了這本書。簡單的文字、毫無累贅的劇情,短短一天就讓我看完了這本書,感動,是三本之中最深刻的。

 雖然我以為這樣的書我不會再看第二次,所以究竟值得買嗎?但細細流過心頭的暖流以及深深的共鳴就說明了一切。有時候我只是在書中尋找那一絲絲的共鳴,閱讀所追求的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

【簡介】

  中年男子查理,本是職業棒球選手,由於受傷而不再能馳騁於運動場。此後他謀生不順,個性變得乖僻難纏;他自暴自棄,終日酗酒。妻女離他而去。當他得知獨生女連婚禮也不要他參加,他覺得自己被打碎了。他決定自殺。

  他在一個靈異般的情境裡與死去的母親重逢。他回到老家所在的小鎮,陪母親渡過了一天。這一天,很平常;這一天,卻也很不一樣,因為,母親終於說出了那個祕密。

  父親當年為什麼要拋下他們,離家出走?這個問題像一個不曾痊癒的傷口,在查理心中淤著血。而今,這個祕密像煙一樣浮出,遮住了天空,他震驚也茫然——在今生與來生之間的某一個地方,查理重新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得知了母親為家庭所做的犧牲。

  查理努力記住他在與母親重逢那天所得到的溫柔和理解,把他以為已經破碎的生命重新拼湊起來。查理重新活了一次。

  意外與母親相聚的這一天,讓查理懂得了什麼叫「家」。家,不需要你講道理,只需要你理解,接受,然後,愛。

【心得】

 在閱讀這本書的當下,深深的感觸打在我心頭,那是一種羞愧感。因為我在書中看見自己,對於母親的漠不在意、沒有站出來支持母親,在在都是十分深刻的感受。或許有時候我們會對母親的嘮叨感到厭煩,更不希望她在朋友面前出現,彷彿母親讓自己丟臉、毀了自己的人生。

 查理的父親說:「你可以當媽媽的兒子,也可以當爸爸的兒子。但是你不能兩個都當。

 查理選擇了當爸爸的兒子。而我似乎是哪個都沒選擇,我選擇做自己。做自己是現在多少人在講的口號?但他們真的做到自己了嗎?不也是在人群中尋找一個自己可以模仿的對象,到頭來可能只是某個人的翻版?

 母親曾經說過的:「到最後,會在你身邊的只有家人。」更甚者,連老師都曾經說過:「朋友有一天會離你遠去(從小到大總該了解這一點吧),唯有血緣關係是斬不斷的。」

 我也曾經想過,難道母親不可能感到厭煩嗎?她的愛真的能夠像口井一般不斷絕地湧出她的愛?就算我冷淡地回應她、鄙夷地挑起眉?然後在她哭泣的時候無法動彈,連一句安慰的話都說不出?

 有時候,做子女的會忘記這一點。他們以為自己是父母的負擔,不知道自己是一個得到實現的願望。

 捫心自問,我是母親得到實現的願望嗎?老媽曾經這樣講過,如果沒有生下我她可以去環遊世界做很多事情。我不是瓜分掉她收入的一半,而是奪走她剩下的人生。她究竟為了我放棄了多少人生的機會、希望,又犧牲了多少,會是我想要知道卻又不想知道的答案。

 至今我仍無法把「愛」傳達出來。

 身為小孩都曾經在某個夜晚偷偷哭泣,害怕哪天母親不在身邊,然後感覺到一雙溫暖的手把自己擁在懷中。那是一段光想到就會鼻酸的回憶。多少古人多少故事勸我們及時行孝、表達自己的愛?又為什麼把愛說出來或表達出來會是一件如此困難的事。

 好像只要跨過了某條線以後就回不去過去那段可以親暱地撒嬌的時光,然後生活的版圖越往外擴展就越忘了如何回到原本的家去做曾經做過的一切(可能是在母親節早起做早餐送到床上)。

 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那一天,one more day的吧?但是,當一個人存在你心裡,他們就沒有真的消失。他們可以回來找你,甚至會再你以為不可能的時刻回來。

 ,要及時說出來。多給的那一天不應該是拿來原諒自己再澈悟的。

 有太多的感動是無法用言語能表達的,但唯有愛是一定要表達,不管用什麼方式。

原文: http://blog.pixnet.net/pennysaf/post/3207192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0 months later...
  • 2 weeks later...

我覺得他的感覺頗像是

Anne Tyler的一本叫做生命課程的書

沒有甚麼深刻的運筆技巧

也不會直接點出主題

不過對於此書的評價,可能還要放一下,等到暢銷書的熱潮過去了再重新省思。

既然說是向生命課程,就順道引一下吳淡如(雖然我不喜歡這個女人...= =...)對於生命課程的評語來形容一下這本書吧,我覺得還頗貼切的啦:

在安妮泰勒平實無華的文字中,我看到生命的希望與溫柔。(印象中是這樣,手邊沒有書可以翻)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3 weeks later...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