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31115 10 發表於 March 17,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rch 17, 2007 <先說明這篇文章不是我打的~只是覺得還不錯轉貼給華江人看看@@>p.s.想看更多可以到師大附中版看看^^聲明如果大家的反應和支持不錯的話,我會繼續寫下去,同時把參考書的部份補足,因為畢竟我的時間有限,如果沒什麼回應的話,寫下去也是無趣。希望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覺得不錯的話,可以轉寄給需要的人,但請尊重我的著作權,註明來源,同時也記得連聲明一起轉寄。如果要公開轉載的話,請先徵得我的同意,同時告知我轉載的地方,若未經同意轉載,我保留所有的法律追訴權,同時請記得把我的聲明一起轉載。如果看完還想看到將來更新的部份,請把你的e-mail和意見寄到下面的信箱:r88522726小老鼠yahoo.com.tw我會不定期將更新的文章寄出去。輕鬆考上台清交緣起:從進入大學開始,知道有家教這個賺錢管道,我就開始了我的家教生涯,到了當完兵就業後,接著考上研究所,為了想多點收入還是持續在當家教。從這十幾年的家教生涯中,遇過各種學生,有成績好的、有差的、有聰明的、有一般的、有用功的、有不用功的,但在教的過程中都沒有遇過可以把各項考好成績的條件集合在一起的學生,而獲得他努力所應得的分數;大部份都是事倍功半,效率很差。於是我想要把如何考好大學學測或聯考的方法寫出來,並藉由數學或物理一些章節的導讀做為實例來說明學習的方法,讓大家省些時間,同時也為自己的家教生涯留下一些記錄。對象:我寫這篇文章所針對的對象是基本上還肯唸書的高中生及那些想讓小孩會讀書的父母看。所謂肯唸書是至少每天肯花在書本上約2小時以上的人,不包含寫作業的時間,這樣的人我稱為夠用功的人。如果少於這個時數,基本上我的方法並沒辦法幫助你什麼。這樣持續國中三年、高中三年,應該可以讓你考上不錯的國立大學科系,有意領神會的人可以上台清交。當然有些人會說我國中不用功,那現在怎麼辦?如果你不是國中完全沒唸書的話,其實以高中生的程度去複習國中課程應該很快就可以唸通,而不用花那麼多時間,所以平均起來可能每天唸個三、四小時也就夠了;但一定要從國中的複習起,而不要有學習的大洞在那邊。後面一些方法的說明是以理工科為主。唸書生涯及心得:不能免俗的還是要介紹一下自己,讓大家了解我是什麼樣的人,可以建立一些信服感,而不會說我是空口說白話,也可以說明一些想法的由來。我的唸書生涯寫得很長,畢竟這記錄了我快三十年的想法和心境,但請耐心看完,因為這些內容會和一些學習的想法和態度有關。我在一般人眼中算是一個非常會考試唸書的人。所謂會考試唸書並不是指考得非常好才叫會考試唸書,而是時間的效率較高,讓人家覺得唸得很輕鬆而獲得很好的成績。因為我並沒有所謂名聲方面的負擔,所以可以真實的告訴各位在各個時期我的真實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往自己臉上貼金,說我以前多努力或是早就知道怎樣是對的等等的屁話,同時也可以讓各位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推翻許多因為體制下而產生的錯誤想法,也希望各位從中學到一些東西。我叫孫耀忠,1970年出生於台北縣中和市,因為生在9月那時沒辦法提早入學,所以7歲時才進入中和國小就讀,小學時期在那時的時空環境下我一直上半天課直到四年級,五、六年級才上全天課,半天課結束後也是跟鄰居小孩到處去玩,雖然小學成績沒什麼重要的,但我的成績很好,可是卻是鄰居父母眼中的不唸書的小孩,每次都怕我帶壞他們的小孩到處玩,所以視我為洪水猛獸,不太喜歡他們的小孩跟我在一起,但小孩還是好玩的,所以大家還是在一起玩的很高興。那時課外的補習只有在五、六級時在被半強迫地參加級任老師所辦的小型家教班,反正大部份同學都去,也就不以為意了。另外還有一段是在小學五年級升六年級時,我大哥不曉得為什麼幫我報了家裏附近的一間國中補習班所開的升國中的暑期先修班,也就糊里糊塗地去了。剛開始聽起來還沒什麼問題,只有到後來要用到質因數分解及講未知數那個討厭的未知數 後才開始聽不懂,不過那時也快結束了沒差,至於英文反正就是背,就沒什麼大問題。課程結束後,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補習班當然會問你要不要繼續補,但我回他們說我才五年級所以不補時訝異的表情。我說這段並不是要誇耀自己的聰明,而是說明我後面提的假天才的講法,因為後來我發現提早一年學國中的東西其實是很有幫助的。假設一種情況,如果一個人努力了一陣子,超越了一年左右的課程進度,然後後面就用一般的步調一直維持在課程上一年程度的領先,也不參加跳級考,這時會發生什麼事呢?他會在成績上一直保持優勢,擁有自信,可以掌握自己學習的節奏,也會讓人覺得他是天才,這就是我所謂的假天才。雖然我自己沒有這樣做,但我發現在沒壓力下比較早接觸國中課程,後來的成績通常較好。其實並不是比較聰明才能理解那些東西,而只是消除剛進入國中時的陌生感,同時建立學習初期的自信,進而增加學習的意願。我的一個好同學及他弟弟也是在小六及小三時在他姐姐上家教時旁聽,聽多了應該有些效果,最後他弟是大學聯考全國第八名,所以我相信這段過程應該是有點幫助的。因為這段經驗,也讓我覺得小學成績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學習的精神,也就是對某些未知的事情有興趣,而在有限的資源下找答案,和思考問題,歸納結果和規則。也就是重點不在懂多少,而在於懂多少後又想出了多少問題與答案。小時候我常做的事就是把壞掉的東西拆開來看看裏面長什麼樣,買新東西都喜歡弄懂它是怎麼運作的,但因為家裏的教育水準不高,所以都只能靠自已到書裏找答案。所以我覺得要養成自己去書本上找答案的習慣,因為書本上會解釋的較細,可以多知道一些,而不是隨口問大人很容易地獲得一些記憶性的答案。但進到高中或大學階段時又不能完全只從書中找答案,必須先思考一下要找那些答案,那些才是關鍵答案。因為國中時期是在記憶和了解基礎知識,因為知識的不足所以無法建立一些運作的邏輯,所以高中聯考只要會記就可以考的不錯。但到高中時期就必須開始訓練一些思考的能力,不然只靠記憶是無法在大學聯考考出出色的成績。接著在好同學遊說下跟他一起唸了竹林中學,也開始了我真正的讀書生涯。我國中時唸書的理由很單純,純粹是怕打和可以多些零用錢。為什麼怕打現在的學生可能很難想像,國中三年間的就不必說了,只要成績沒有維持在某個範圍內的話,就是等著被打。但印象最深刻的是國一開學的第一天,在暑假時學校已經寄來國英數三科的暑假作業,國英的很單純就是背課文,我從小到大沒有一次暑假作業不是用抄的或是拖到最後才做,所以當然這作業也是開學前幾天才去背。我背得覺得差不多了,也就等著開學了。開學第一天早自習就開始默寫國文,然後第一堂就是國文課,當然開始檢討早自習默寫的課文,左右交換檢討,檢討完畢後,我大概錯了十幾個字,心想還好沒錯太多。結果老師說每錯一個字就打一下,當場心裡就涼了一半,接著老師從一號開始叫上去打,看到他打了第一下,心裡又好過些,原來是那樣輕,十幾下也沒什麼,跟家裏老媽的棍子比還算小case。但事情總是沒那麼好,最後那三下的力道,我看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也打不出來。第一下下去時,那位同學的眼淚就下來了,剩下的兩下,我看到他已經快痛昏了。這時看他含著眼淚下來,我的心情又降到了谷底,接下來的事當然也不用說了,只差眼淚沒掉下來。從那天開始為了不被打,就開始用功唸書了。三年下來成績都不錯,都在全校前20左右,也就是幾乎確定能考上當時的前三志願建中、師大附中、成功中學。雖然被打的比較少,但也沒玩到什麼,每天就是上課、考試、挨打、回家唸書,電視那時只有三台,只能在吃飯時順便看六點時段半小時的卡通,就是科學小飛俠和無敵鐵金剛。那時大概每天唸4小時左右,有時會多一些,同時假日也很少出去混,就這樣過了三年考上了師大附中。我那時唯一跟一般學生不同的是,我是全校唯一不用留校自習的國三生,因為我習慣回家時先睡二個小時再起來唸書,不睡的話整晚都很沒精神,所以我就請我媽跟學校講我不留校,因為我成績好,我媽對我的話向來是沒意見,所以我就每天回家很舒服的唸書,冰箱隨時有東西可以吃,餓了也有泡麵可以吃。但很多父母卻認為學校的規劃比較好,凡事都照學校講的做。其實不然,因為在學校的學生會有群聚效應,一些煩悶的情緒總是會感染的,同時也不能照自己合適的步調做,很難有好的效率的,同時還要多花一筆錢。所以我常跟學生說,如果父母不贊成你有關唸書的做法時,先默默地用功一陣子,拿出好成績,再跟父母談會比較好。進入師大附中後,因為以往是在高壓的驅使下唸書的,但在公立高中並沒有這股壓力,一切放牛吃草,只要不要上課搗亂影響別人,不要違反校規,基本上不會有人管你的。師大附中大致上只有偶爾的週考和段考外,基本上沒有其它有的沒的小考,只要不要不及格到要留級,大概不會有人管你。所以我也變得沒有很用功,一、二年級時除了遇到週考前還有點壓力前一天晚上會看比較晚,段考會開個兩天通宵外,大致上沒有再多唸什麼書。因為沒有追求好成績的動機,所以也沒有到外面補習。一年級靠著國中的基礎,還可以在班上維持個十幾名,但在二年級時迷上撞球,幾乎除了大考開夜車外,大概沒唸什麼書,成績當然不好,能作弊就作弊,最後還差點留級,當然也是在同學的幫忙下渡過難關。到了高三,當然有聯考的壓力,於是也就收心開始唸書了。公立高中唯一的好處是沒有什麼複習考之類的,不會打亂調自己複習的步調。因為一般學校複習考的範圍會不斷地加大從一章,數章到一冊,然後到數冊,全部。學生總是怕考試,於是前幾天就花很長的時間把那個大範圍的冷飯炒熱一下,然後隔天就去考試,這樣的缺點是不會的還是不會,根本沒進步,同時還要再浪費考試的那一個小時。我個人是很反對密集考試的,考試只是讓老師知道學生目前的狀態,對於一個如果還想唸書的學生,如果沒他沒唸完就去考試的話,那還不如拿這些時間多看些書還好些。當然考試還是必要的,因為一般學生根本不知道要如何檢測自己的學習成效。高三照著自己的步調把課程複習完,模擬考也維持在班上十幾名左右,因為不是唸的很熟,抱著怕怕的心情考完78年的聯考,總分六科350幾分,各科的成績大致如下: 國文大約48、英文70、數學30幾,化學40出頭、物理80、三民主義52的樣子,生物忘了。國文、數學、化學、三民主義當然算低了,英文算中上;物理在當年算中等,因為那年題目簡單所以造成分數過高。那年也在同學的招呼下把創立第一年的元智工學院列在前面的志願,結果多了很多分上了元智,當年的分數至少可以上淡江所有的科系和輔大的一些科系,老爸知道後把我罵了一頓,說元智是什麼爛學校,聽都沒聽過,叫我去重考。大學夢沒了,還要去重考班,說實在的真的有點賭爛,但還是得去,於是我就進了當時的國民補習班重考。因為我的國文和三民算低的,成績分佈看起來是比較有進步空間,所以補習班讓我進他們的最好班-台大醫科班。重考班的生活沒什麼變化:就是白天上課,晚上考試,然後晚自習。照慣例,我當然還是不留補習班自習。一般人也許覺得重考一定很辛苦,但對我來說其實不是如此,我也是那時才悟到讀書考試的方法,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既然是台大醫科班,所以老師都是一時之選,都是國民補習班請得到最好的老師,通常一科會有兩個老師教不同的範圍,我在那時發現了他們教材和教法的共通性,就是其實他們用的解法都非常基本,沒有用什特別的方法,基本功練得好就可以把題目一路殺下去,而且不會出錯,而教材的例題也幾乎都是歷屆聯考題,而沒有一堆有的沒的題目怪題目。所以後來在大學聯考前我就把歷屆考題做的非常熟,考完的結果當然也很理想。我記得六科的總分是434分,全國二類組排名是500多,各科分數大致是國文72的樣子,英文78,數學65,物理70幾,化學78,三民70幾。那時確定可以上清大電機,但因為家住台北,所以就把台大機械填在前面,而進了台大機械。進了大學,又有大學夢了,於是又混了四年。雖然混了四年,但也不是沒收穫,因為那時的志願很前面,所以見識到一些真正聰明人的想法和做法,也算開了眼界,雖然成績不好,但跟那些同學還混的很熟。混畢業後就當兵工作,做了二年多,還是覺得社會上對於碩士學位還是有盲目的崇拜,而拿碩士文憑對我來說又沒什麼太大的問題,所以就決定去考研究所。剛開始時還想邊工作邊讀,但實行了一陣子,因為工作型態的關係,效果真的很差,所以在10月時就辭掉工作專心準備考試。但事實上也沒多專心,除了補「工程數學」和到台大旁聽「製造原理」外,大概一天頂多唸5個小時左右,有時甚至還沒唸,因為那時迷上家庭劇院,大部份的時間還是租片子回家看。研究所考試和其它考試不同的是:它是各系所獨立出題,沒有範圍,同時是比排名,不是比絕對分數。也就是說,如果那年題目出的很難時,考低分也會上。我報考「台大機械所製造組」,那時研究所必須考三科:工程數學、材料力學、製造原理。我那時的策略是想把工程數學和製造原理考高分(這樣大概就可以上了),所以材料力學就沒有唸的很細。結果考前的狀態是工數因為唸得太細,結果後面有東西沒唸完;材力則是把一本聖經本教科書內容唸完,但沒做任何習題和考古題;製造原理是我的強項,所以沒什麼關係。結果考試當天工數沒唸的部份考出來了,然後一題平常會的,當時可能昏了頭也做不出來,結果陣腳大亂考爛了,出考場時又聽到別人在討論說滿簡單的(後來我才知道那個人是榜首,因為後來我跟他是同一個實驗室的),心情真得變得很差而想放棄,但想想還是繼續考。而材料力學部份運氣則好些,出的題目不難,我慢慢小心地寫完了。但看到很多人都提早交卷,所以心想這科我應該還是沒賺到什麼分數,搞不好還虧。製造原理則是我的強項,也如我預期該出的都出了,這科就沒什麼問題了。但這樣評估起來還是覺得運氣好才有可能吊車尾上,所以還是乖乖地去考兩個備案:台北科技大學機械所和中山材料所。中山材料所就考的很順,工程數學出了五大題,其中四題我花了20分鐘就做完了,剩下一題是中山的保護題(就是一般同科目其它學校不會教的部份),外校不可能會所以也就算了,材料力學的題目並沒有我想像的難,也就小心地寫完。至於台北科技大學的考試,我則記錯了日期而沒考成。成績公佈後,很意外的台大我是第四名,中山如預期的是第二名,這樣的結果更讓我覺得我聯考那時的想法是對的,就是把基本教材唸熟,同時把考古題做熟。因為從我台大的名次推測,我材料力學的分數應該不算低,才會有這樣的名次,也就是那些提早交卷的人事實上可能誤解題意的可能性很高,而自以為是的寫得很高興,才會造成這樣的名次。我的整個求學過程大致就是這樣,我相信大部分的人花些時間應該都可以辦到,當中提到的一些想法,也會在後續的文章中說明。聯考:我覺得聯考是一個不錯的制度,至少很公平,窮人也能翻身,同時還能看出一個人在高壓下的表現。我想從小到大你一定會聽到許多親戚朋友說他的小孩在高中聯考或大學聯考失常考不好等等。當中當然有真的是肚子痛等,但其實我覺得大部份不能算是失常。為什麼這樣說呢?你如何知道別人考出來的分數不是他失常下的分數,只因為自己考的比預期低就說失常,其實大部份考生在大學聯考考出來的分數都會比預期低(稍後會解釋原因)。所以基本上大家考完的分數都是在高壓下失常折損後的分數,只是失常的多少而已。當然有些人真的能用平常心考試,但我想大部份應該是辦不到的。同時在高壓下失常多的人我想他將來做重要事情時出差錯的機率也較高,所以聯考可以說是一個綜合評量,不單是學科,連抗壓能力也能測出來。另外高中聯考大部份是考記憶,也就是通常愈用功記得愈熟的人可以考愈好,但大學聯考就不是這樣了,光是記憶和用功是不行的,需要開始具備一些思考的能力才能考得高,所以你常會看到不少人高中聯考考得不錯的人,在高中平常成績也不錯的人,大學聯考卻考得不好;而在大學聯考出現黑馬的比率也比高中聯考高的原因也是這樣,因為有多想一些東西才能在大學聯考得到高分。出題人員:大學聯考是要招收將來要唸大學的學生,所以出題的導向當然以大學教授想要的學生為主,所以最後出的題目當然是偏向大學教授的理念。但這邊出現一個問題,大學教授和高中老師是兩個想法不同的族群。大學教授大部份都是當年聯考的高分群,同時也知道學術這條路要的是什麼樣的人,而高中老師(大學就讀於師範大學或其它師院體系)在大學聯考時只落在中間區或是更差的分數,所以大部份的高中老師並不一定能體會考分者的想法和邏輯是什麼。他們的工作就是把高中三年的課程弄熟,然後就可以工作一輩子到退休。但這樣的工作不太能有什麼特別的表現,一些老師為了求表現,於是在教學過程中要想出一些別出心裁的教學方式,或是出一些看起來設計的很不錯的題目。一些新教法可能可以引起學習興趣,但該背的還是要背並沒辦法因為特殊教法而省掉。而那些新題目大部份是華而不實,學的技巧只能解某題,而無法建立起廣泛的觀念,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部份高中生會覺得聯考的題目怎麼都和平常考的不一樣的主要原因。所以如果有親戚朋友曾經是高分群的人,有空趕快約他出來吃個飯聊聊,請他幫你選幾本書,相信會有很大的幫助,你也會發現他會講的跟我很類似。高學歷不要相信高學歷。在台灣,基本上進入博士班比進入碩士班還容易,碩士入學考試的相對難度也比大學聯考容易。以碩士來說,每個人可以報好幾間,名額也跟畢業人數差不多,所以要唸大概都有得唸,只是學校好壞的問題。所以大部份台清交大學部畢業的人並不會認同從外校考進來唸的碩士,而台清交大學畢業的人,也不會覺得碩士一定比較好。大學部才是真正競爭最激烈的地方,能夠從那種環境出來才會受到認同。也許你會覺得台清交的人未免太臭屁,但事實上是有實力才敢大聲。如果你有認識台清交的人,而且還比較熟的人,不妨問問他。至於出國留學的人,情況比較多,就不多說了。聯考策略聯考的最重要策略就是每科要平均。有不少學生會想集中火力專攻某一科,希望用強科來補弱科的失分,但九五成以上是失敗的。拿我第二年成績的一些統計數據來說明,我記得除了國文、三民外,我每科大概都在全國排名一千名左右,化學名次更高。可是你看一下我的分數,不過都是70幾就有這樣的名次,你還會認為自己能考到80分以上嗎?基本上這是不太可能的,聯考單科80分以上在全國的排名都是二、三百名以內,國文、三民更是百名以內。所以在聯考要考高分是很難的。我們假定一個基本平均分數是各科60分好了,這樣六科就有360分,在當年可以上台大工科最後一個志願,若生物再考60分的話,大概可以上中山牙醫,應該算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其實60分並不難,只要照我後面的規劃和讀書的方法,相信大部份人都可以達到。但是若有一科30分左右甚至更低的話,那麼大概要有三科70以上才能將那個低分科補回來。70在聯考已經是不容易的了,大部份學生是考不到這個分數的,所以千萬不要有這種強科補弱科的做法。這樣的結果通常是總分很難看。你也許不贊成,說有加重計分等因素。但重點是加重的科目你能比別人多考多少分呢?除非不計分的科目,不然避免失分才是重點。另外你可以看一下比較好的學校加重計分反而較少,同時你也不曉得到時候會填哪一個科系,到底加重哪些。所以大考前的準備反而是先唸弱科。考題的設計與分佈大學聯考的考題因為要有一定的鑑別率,所以不能出得太容易或太難。最常用的模式就是出10-15分的送分題,15-20的基本題,40中階題目,20-30左右的進階題。但重點是這些題目會落在那個章節題不一定的,可能今年基本題落在第五章,明年是第十章類似這樣,所以讀的時候要先把各章節基本的東西先看完,而不是把一章唸很熟,而其它章節完全沒戰力,這樣的風險是非常高的。當年我就是統計部份沒什麼戰力,出一題送分題變成我送給聯招會。跟各科的要平均的原則一樣,單科的各章節也要平均。至於何謂把一章唸很熟,後面會在詳細說明。唸書的方法我以前高中的時候,記得有學長回來到我們班上傳授讀書的方法,我相信你們也遇過,然後一定會有人問數學要怎麼唸,他們的答案通常是把課本的基本觀念「弄熟」就好了,然後那時心裡一定在想哪有可能,他們一定是很用功,不可能那麼簡單。一般高中生很難相信。但我現在走過這條路之後我也是要講這樣的話。在我家教的過程中,好學校肯唸書的學生通常也是不相信,通常也會因為我不會解那種很炫的題目,認為我沒什麼實力而教不久,我只能說無緣,他們還是要走冤枉路還不一定能得到合理的分數,但相信我的通常會考超出他們的預期。但何謂「熟練」?大部份高中生都會弄錯「熟練」的定義,以為看的很熟就夠了,我給它下一個簡單的定義,就是要能做到想的比寫的還快。唸書的目的其實大部份學生不喜歡唸書的原因很單純,因為唸書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事,同時他們也不曉得唸書的目的是什麼,所以沒動力。我的回答是這樣:如果一件事很容易做,那它的價值就不高,唸書不容易,但有些事或工作就是需要唸過書的人才能做,相對報酬也會較好。而一般老闆為什麼要用高學歷的人也是因為他們以前能完成的別人不願意做的事,而且這件事是有價值的,所以預期他們可以完成一些難度高的工作。同時唸書可以增加基礎知識,這些對將來學習新東西都是有幫助的。再來受教育是窮人翻身的捷徑。這時候可能很多人又要把王永慶拿出來反駁說他國小畢業一樣可以成功賺大錢,但我要說的是,他付出的努力絕對不會比唸書少,而且那個時空背景和現代也不同。如果在高中時期你可以找到一個實際的目標而願意付出那麼多努力的話,我想你是可以跟你父母好好談談,但如果你跟大家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目標的話,那麼多唸點書是比較保險的作法,對你將來絕對是有益無害的。至少我個人認為唸完大學是對一個人的將來是有利的。理工科的讀法從以前到現在會有一堆人告訴你理工科是重理解的。這句話其實大錯特錯。因為做學問並沒有時間限制,可以慢慢理解,忘了還可以查書和找人討論,只要架構、邏輯、推論、結論是合理的就好。但考試不同,因為考試是要求「在有限時間之內」解答出命題者的問題,因此考試是考熟練度的,還有考記憶的,所以不僅要理解,同時還要把理解的邏輯順序和結果記憶下來,沒有記下的話,套句食神中的台詞「還是零分」。但沒有理解的記憶在學習的初期還是必須的,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些理解是後來才發生的,舉例來說,數學的定義和定理就必須在看後面的解說前先記下來,才能了解後面的解說,最後才在腦中重整成另一個記憶架構。但如果在大考前還有太多沒有理解的記憶,這就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當然如果有些很難理解的內容,但又怕不小心考出來的話,可能在考前衝刺時再花點時間背,但這些都已經枝微末節的事的,大概要有70分以上的水準再說也不遲。當然有些內容的邏輯順序已經到我定義的熟練的話,可以直接推導出結果的話,除非常用,不然大概是不用記了。數學要到我定義的熟練看起來好像很難是嗎?其實不會的,只要照著我的方法做,很快就能到這樣的境界。讀一個章節時間的分配大部份學生唸數學一個章節的時間分配大致上是偏向做題目的,也就是大概看一下參考書前面的內容講解,然後花很多時間做後面的題目,甚至是難題。包括以前的我也是這樣,但實際上這樣是事倍功半,很沒效率的做法。正確的做法是把課本(我建議用南一的版本)中的定義背到一字不錯,千萬不要懷疑是一字不錯,然後再把接下來的定理背到一字不錯,同時也可以証明定理後,接著做一些課本在定理後的例題做到我定義的熟練,再把課本最後的基本習題做完。這個階段不會做的題目可以看解答,看完後再重頭做一次。這樣大概會花掉七、八成的時間,然後剩下的二、三成時間再去看參考書中較難的題目。為什麼要這樣做呢?試問一下你自己,上週或上上週的數學小考或週考,準備過的內容,還記得多少?相信是很少對吧!才過一、二週都這樣了,那一、二年後你還會記得什麼?所以這時要做到的是把定義和定理弄清楚,記得很熟,這樣你一、二年後複習還會有些印象,同時這也是真正的重點。另外這看唸的好處是你看後面比較難的題目時才知道解答為何要這樣做,了解會更深入,同時速度也會加快很多。不會像一般的讀法那樣,基本的不熟,後面的難題看了也是白看,結果花的時間差不了多少,但二年後的差異就很大了。至於定義和定理為何要背到一字不錯呢?因為定義和定理的用子有邏輯上的意義,在剛開始學還沒真正了解時,還是記的仔細些比較好,將來弄懂了,再用自已習慣的用語就可以了。還要加的部份定義和定理的意義記憶的等級費曼英文的唸法文法英文家教學測的危害資訊與知識的差異考前總複習計劃的排定基本上一科大概要唸三遍,第一遍是看懂之間的邏輯關係,和分出重要與不重要的部份,以及那些是需要記憶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修奇 10 發表於 March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rch 18, 2007 時間規劃比較重要~以上說的方法~如果不以一天至少念兩小時的書(非做作業+補習時間)都是白談吧~高一的話輔導室應該會發一張高一到高三讀書時間的表我記得內容有一天至少需要讀多久~想要拼國立大學的話又應該讀多久~可以參考吳岳駿學長的那篇文章唷~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ccctheworld 10 發表於 March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rch 18, 2007 這需要一點耐心看= =....我想我LEVEL還沒到一一"不過還是幫你推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a1231115 10 發表於 March 18, 2007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rch 18, 2007 時間規劃比較重要~以上說的方法~如果不以一天至少念兩小時的書(非做作業+補習時間)都是白談吧~高一的話輔導室應該會發一張高一到高三讀書時間的表我記得內容有一天至少需要讀多久~想要拼國立大學的話又應該讀多久~可以參考吳岳駿學長的那篇文章唷~學長先別否定這個說法~雖然說不一定要那麼做~不過試試看也無訪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修奇 10 發表於 March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rch 18, 2007 我並沒有否定這個方法~只是要實施這方法前~我覺得前提是要有基本的讀書時數~不然都是空談!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試陳相遇 10 發表於 March 19,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rch 19, 2007 主要是效率看書是有一定的方法的不然把瞪書的時間來上深藍還比較好一點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a1231115 10 發表於 March 30, 2007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rch 30, 2007 主要是效率看書是有一定的方法的不然把瞪書的時間來上深藍還比較好一點每個人的時間多寡都不同~所以請自己安排吧~如果不知道該怎麼分配~文章也有提供吧~"~(只要有心,天天都麻有時間)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