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陳慶之


Recommended Posts

 陳慶之(484─539年),字子雲,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南北朝時期梁朝傑出的軍事家。

陳慶之自幼為蕭衍的隨從。當時圍棋風靡一時,蕭衍更是通宵達旦而弈。其餘的隨從皆已休息,唯陳慶之不睡,招之即到,所以蕭衍對其甚見親賞。

南齊末年,東昏侯蕭寶卷為政殘暴,至使陳顯達、裴叔業、崔慧景等名將先後反叛。南齊永元二年(西元500年)十一月,蕭衍(時為雍州刺史)也起兵反齊,陳慶之隨蕭衍一直攻克建康。天監元年(西元502年),蕭衍代齊稱帝,國號梁,是為梁武帝。陳慶之被任命為主書,在任期間,他散財聚士,常思效用。

普通六年(西元525年)正月,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不成,在彭城降梁,並請求梁武帝派兵接應。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率梁軍前去接應。回軍后,陳慶之任宣猛將軍、文德主帥,並率兩千人送豫章王蕭綜入鎮徐州。五月,魏遣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 率2萬來拒,屯據陟□。元延明先遣其將丘大千築壘,以切斷梁軍的進軍路線。陳慶之進逼其壘,魏軍一鼓便潰。六月,蕭綜乘夜棄梁軍降魏。天亮后,梁軍尋蕭綜不見,卻見魏軍在城外說︰“汝豫章王昨夜已來,在我軍中,汝尚何為”(《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五十》)﹗梁軍遂潰散。魏軍入彭城,乘勝追擊梁兵,複取諸城,至宿豫而還。梁軍損失十之七八,只有陳慶之斬關夜退,所部得以全歸。

普通七年(西元526年),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陳慶之假節、總知軍事。魏豫州刺史李憲遣其子李長鈞築兩城以拒之,陳慶之攻拔兩城。十一月,李憲力屈而降,陳慶之入據其城。此次作戰,梁軍共克五十二城,獲七萬五千人。陳慶之轉為東宮直閣,賜爵關中侯。

大通元年(西元527年)十月,陳慶之與領軍將軍曹仲宗聯合進攻北魏渦陽(今安徽蒙城)。同時,梁武帝蕭衍詔尋陽太守韋放領兵與曹仲宗等會師。時韋放軍營壘未立,北魏散騎常侍費穆率軍突然到達,韋放僅有兩百人,但士卒殊死奮戰,以一當十,終於把費穆軍擊退。魏孝明帝元詡複派將軍元昭率軍五萬(一說十五萬)增援渦陽,前鋒抵達距城40裡的駝澗(今安徽蒙城西北)。陳慶之意欲前往迎戰,但韋放認為︰“賊之前鋒必是輕銳,與戰若捷,不足為功,如其不利,沮我軍勢,兵法所謂以逸待勞,不如勿擊。”陳慶之卻說︰“魏人遠來,皆已疲倦,去我既遠,必不見疑,及其未集,須挫其氣,出其不意,必無不敗之理。且聞虜所據營,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諸君若疑惑,慶之請獨取之”(《梁書•陳慶之列傳》)。於是陳慶之率麾下輕騎兩百人突襲元昭軍,破其前軍,魏軍震恐。陳慶之又乘勝與各軍連營而進,背靠渦陽與魏軍對峙。

兩軍自春至冬,交戰上百次,將士勞苦不堪。這時,傳來魏軍在梁軍陣地后興築營壘的消息,梁軍軍心有些動搖。曹仲宗等恐腹背受敵,欲撤軍。陳慶之聞后,立節仗于軍門,慷慨陳詞地說︰“共來至此,涉歷一歲,糜費糧仗,其數極多。諸軍並無斗心,皆謀退縮,豈是欲立功名,直聚為抄暴耳。吾聞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須虜大合,然後與戰。審欲班師,慶之別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詔”(《梁書•陳慶之列傳》)。曹仲宗壯其計,乃從之。

時魏軍以掎角作十三城,欲以控制梁軍。陳慶之在夜色掩護下,出動騎兵突擊魏軍,連克4個營壘。渦陽戍主王緯聞訊,以城降梁。其餘九城,兵甲猶盛。韋放在投降的魏軍中挑選三十餘人予以釋放,讓他們回去,到魏軍各營壘報告渦陽陷落的消息。同時,陳慶之率軍隨釋放的魏軍士卒之後,擂鼓吶喊攻擊。在梁軍的凌厲攻勢下,魏軍剩下的九座城堡也先後潰敗。梁軍乘勢追擊,大敗魏軍,俘斬甚眾,渦水為之斷流,又降城中三萬餘人。渦陽一戰,魏軍全軍覆沒,從此,北魏日漸衰落。梁武帝詔令以渦陽之地設置西徐州。梁軍又乘勝進至城父。梁武帝對陳慶之大為讚賞,並親寫詔書進行嘉勉,書曰︰“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 門而待賓,揚聲名餘竹帛,豈非大丈夫哉”(《梁書•陳慶之列傳》)﹗

北魏後期,朝政腐敗,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大通二年,北魏發生內亂,鎮壓叛亂的爾朱榮大肆屠殺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顥以本朝大亂為由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助其稱帝帝。出于戰略上的考慮,梁武帝以元顥為魏王,並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兵七千人護送元顥北歸(參見陳慶之攻北魏之戰)。

中大通元年(西元529年)四月,陳慶之領兵乘北魏征討邢杲起義軍之際,乘虛攻占滎城(今河南商丘東),進逼梁國(今河南商丘)。魏將丘大千率眾7萬分築九城,以抵御梁軍。陳慶之率軍進攻,一日之內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元顥遂於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城南稱帝。授予陳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時魏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軍2萬來援,進屯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考城四面環水,守備嚴固。陳慶之命部下在水面築壘,攻陷其城,全殲2萬,俘元暉業獲,租車7800輛。

梁軍直趨洛陽,所過之處,魏軍望風而降。五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眾扼守滎陽(今屬河南)、虎牢(今滎陽西北汜水鎮)等地,以保衛京都洛陽。元顥攻占梁國后,封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繼續督軍西上攻滎陽。魏左仆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等率羽林軍7萬守滎陽,以據梁軍。魏軍兵鋒甚銳,加上滎陽城堅,陳慶之攻之不克。時魏將上黨王元天穆大軍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領胡騎五千、騎將魯安率夏州步騎九千增援楊昱。又遣右仆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率騎兵一萬,進據虎牢。魏軍共計三十萬人,對梁軍進行合圍。元顥派人勸楊昱投降,但被拒絕。不久,元天穆與爾朱吐沒兒相繼而至,魏軍一時旗鼓相望。

時滎陽城未克,梁軍將士皆恐,陳慶之解鞍秣馬,對將士們說︰“吾至此以來,屠城略地,實為不少;君等殺人父兄,略人子女,又為無算。天穆之眾,並是仇讎。我等才有七千,虜眾三十餘萬,今日之事,義不圖存。吾以虜騎不可爭力平原,及未盡至前,須平其城壘,諸君無假狐疑,自貽屠膾”(《梁書•陳慶之列傳》)。乃親自擂鼓攻城,只一鼓,梁軍便悉數登城。勇士宋景休、魚天愍首先登上城牆,梁軍相繼而入,遂克榮陽,俘楊昱。不久,元天穆等引兵圍城,陳慶之遂率三千精騎背城而戰,大破之,魯安餘陣前投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單騎獲免。陳慶之收繳滎陽的儲備,牛馬谷帛都不可勝計。陳慶之旋即進攻虎牢,爾朱世隆不敢戰,棄城而逃,梁軍俘魏東中郎將辛纂。

魏孝莊帝元子攸為避陳慶之鋒芒,被迫撤至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元顥遂入洛陽,魏臨淮王元 、安豐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顥入宮。元顥改元大赦,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不久,上黨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四萬攻克大梁,並分遣王老生、費穆進據虎牢,刁宣、刁雙入入梁、宋。陳慶之聞后,率軍掩襲,魏軍皆降。元天穆率十餘騎北渡黃河而逃,費穆攻虎牢,將克,忽聞元天穆北逃,自以為無后繼,遂降于陳慶之。陳慶之又進擊大梁、梁國,皆克之。梁武帝聞訊后,再次親書詔書進行嘉勉。陳慶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梁書•陳慶之列傳》)。陳慶之又以七千之眾,從 縣至洛陽,前後作戰四十七次,攻城三十二座,皆克,所向無敵。

時鎮守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的魏天柱將軍爾朱榮聞魏帝元子攸北逃至長子,便率軍而至,魏帝即日南還,並以爾朱榮為前鋒,攻奪洛陽。爾朱榮與爾朱世隆、元天穆、爾朱吐沒兒、高歡率鮮卑、柔然等大軍相繼而至,眾號百萬。

當初魏帝單騎北逃時,宮內的侍衛和嬪妃都沒有帶走。元顥得志後,荒於酒色,不理朝政。閏六月,元顥暗中和臨淮王元 、安豐王元延明勾結,準備叛梁。因見時機尚未成熟,還要借助陳慶之之力,所以外同內異,言多忌刻。陳慶之也心中自知,暗自策劃對策。他對元顥說︰“今遠來至此,未伏尚多,若人知虛實,方更連兵,而安不忘危,須預為其策。宜啟天子,更請精兵;並勒諸州,有南人沒此者,悉須部送”(《梁書•陳慶之列傳》)。元顥聽後覺得有道,便想從之。時元延明卻對他說︰“陳慶之兵不出數千,已自難製;今增其眾,寧肯複為用乎?權柄一去,動轉聽人,魏之宗社,于斯而滅”(《梁書•陳慶之列傳》)。元顥因此開始猜忌陳慶之,漸漸疏遠他。考慮到陳慶之會密奏梁武帝,便搶先上書說︰“河北、河南一時已定,唯爾 榮尚敢跋扈,臣與慶之自能擒討。今州郡新服,正須綏撫,不宜更複加兵,搖動百姓”(《梁書•陳慶之列傳》)。于是梁武帝詔令都停在邊界地區。

時候在洛陽城中梁不足萬人,而魏軍則十倍於梁軍。軍副馬佛念勸陳慶之自立,對他說︰“功高不賞,震主身危,二事既有,將軍豈得無慮?自古以來,廢昏立明,扶危定難,鮮有得終。今將軍威震中原,聲動河塞,屠顥據洛,則千載一時也”(《梁書•陳慶之列傳》)。但陳慶之不從。

元顥先前曾任命陳慶之為徐州刺史,陳慶之便堅持去徐州赴任。元顥心中忌憚,始終沒有放行,並對陳慶之說︰“主上以洛陽之地全相任委,忽聞捨此朝寄,欲往彭城,謂君遽取富貴,不為國計,手敕頻仍,恐成仆責”(《梁書•陳慶之列傳》)。陳慶之聞後,遂不敢再言。

元顥據洛陽六十五天,所得之城聞爾朱榮大軍至,一時全部歸魏。爾朱榮率軍南下與元顥軍隔黃河對峙。陳慶之守北中城(今河南孟縣附近),元顥據守河橋南岸。陳慶之與魏軍三日十一戰,殺傷甚眾,爾朱榮準備退軍。不久,爾朱榮用部下之計,遣車騎將軍爾朱兆與大都督賀拔勝縛木筏,自馬渚西硤石夜渡,襲擊元顥軍,元顥領軍將軍冠受被俘。元顥守河防的部隊聞訊潰退。元顥僅率數百騎逃走。至臨 (今河南臨 西北),其部卒皆散,元顥被擒殺,洛陽為魏軍所占。爾朱榮率軍南攻,陳慶之收容步騎兵數千人結陣東撤。爾朱榮軍追擊,至嵩高(今河南登封北)時,因河水上漲,山洪暴發,梁軍士卒死散殆盡。陳慶之只好剃除鬚髮,化裝成僧人,抄近道回豫州,在豫州人程道雍的幫助下,回到建康。

陳慶之攻魏的作戰雖因孤軍深入,後援無繼,而以失敗結束,但這不能因此否定陳慶之的軍事才能,陳慶之僅以七千之眾北伐,連克魏軍,以少勝多,佔領了洛陽等三十餘城,自古用兵未之有也。所以梁武帝在陳慶之回建康後,仍封他為右衛將軍,永興侯,邑一千五百戶。此戰以後,北魏國力大衰,大權握在爾朱氏手中。中大通四年(532年),高歡誅殺爾朱氏(參見高歡擊爾朱氏之戰),奪取北魏朝政大權。中大通六年(534年)和七年(535年),高歡和宇文泰先後立元善見和元寶炬為帝(參見北魏分裂之戰),史稱東魏和西魏,北魏從此滅亡。

陳慶之南歸後,特尊重北人,朱異覺得奇怪,便問他,陳慶之說︰“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奈何輕之”(《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五十三》)?

十二月,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持節、都督緣淮諸軍事、奮武將軍、北兗州刺史。時有妖僧僧強自稱天子,土豪蔡伯龍也起兵與之相應,眾至3萬,攻陷北徐州。濟陰太守楊起文棄城而逃,鐘離太守單希寶被害。梁武帝詔令陳慶之前去征討,並親自臨白下城為其餞行。梁武帝對陳慶之說︰“江、淮兵勁,其鋒難當,卿可以策製之,不宜決戰”(《梁書•陳慶之列傳》)。陳慶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斬蔡伯龍、僧強,傳首建康。

中大通二年(西元530年),梁武帝以陳慶之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餘如故。陳慶之到任後,遂圍懸瓠(今河南汝南),破魏 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雲寶于溱水,又破行台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雄、梁州刺史司馬恭于楚城。陳慶之隨即減免了義陽鎮的兵役,停止水運補給,使江湘諸州得以休養生息。並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後,糧食充實。梁武帝為此經常嘉獎陳慶之。同時又陳慶之又表請精簡南司州為安陸郡,置上明郡。

大同元年(西元535年)二月,陳慶之攻東魏,與東魏豫州刺史堯雄交戰,因不利而還。

大同二年(西元536年)十月,東魏定州刺史侯景率七萬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勝進軍淮上,並寫了信勸陳慶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侯夔等前去增援,軍至黎漿,陳慶之已擊破侯景。時值大寒雪,侯景棄輜重而逃,陳慶之則收其輜重而還。同年,豫州鬧飢荒,陳慶之開倉放糧濟災民,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飢荒。以李升為首的八百多名豫州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梁武帝下詔批准。

大同五年(西元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梁武帝以其忠于職守,戰功卓著,政績斐然,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鼓吹一部,謚曰“武”,還詔令義興郡發五百人為其會喪。長子陳昭嗣。

陳慶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拜受;生活儉樸,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身為武將,但射箭卻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于騎馬,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更為難得的是陳慶之出自寒門,在梁朝歷史上能達到這樣成就的,只有他和俞藥(官至雲旗將軍,安州刺史)。

點評︰陳慶之一生征戰,常設奇謀,多為以少勝多,而且長於攻城。無論是北伐橫掃河洛,或揮師馳騁邊陲,均充分顯示其傑出的軍事才能。北伐之戰,可謂氣吞萬裡如虎,連毛澤東讀《陳慶之傳》至此,也不盡為之神往。“陳慶之有將略,戰勝攻取,蓋頗、牧、衛、霍之亞歟。慶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預舊恩,加之謹肅,蟬冕組 ,亦一世之榮矣”(《梁書•陳慶之列傳》)。“陳慶之初同燕雀之遊,終懷鴻鵠之志,及乎一見任委,長驅伊芳、洛。前無強陣,攻靡堅城,雖南風不競,晚致傾覆,其所克捷,亦足稱之”(《南史•陳慶之列傳》)。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西元464∼549)姓蕭名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里人(今江蘇

省武進縣西北)。南北朝梁開國君主。與南齊同族,仕齊,曾任

雍州刺史。後乘齊亂,篡而自立,在位四十八年。博學能文,勤

政愛民。晚年信奉佛教,曾三次捨身同泰寺。後於侯景之亂時餓

死,卒諡武,廟號高祖。著有孝經義、中庸講疏、涅盤、大品、

淨名、三慧諸經義記等書,明人輯有梁武帝御制集。

關於空函定荊州我沒在網上找到,我是在書上看到的

哪位大大有在網上找到就貼一下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關於空函定荊州

這是摘自資治通鑑

是時,南康王寶融為荊州刺史,西中郎長史蕭穎冑行府州事,帝遣輔國將軍、巴西

梓潼二郡太守劉山陽將兵三千之官,就穎冑兵使襲襄陽。衍知其謀,遣參軍王天虎詣江

陵,遍與州府書,聲雲:「山陽西上,並襲荊、雍。」衍因謂諸將佐曰:「荊州素畏襄

陽人,加以脣亡齒寒,寧不暗同邪!我合荊、雍之兵,鼓行而東,雖使韓、白復生,不

能為建康計;況以昏主役刀敕之徒哉!」穎冑等得書,疑未能決。山陽至巴陵,衍復令

天虎□書與穎冑及其弟南康王龍穎達。天虎既行,衍謂張弘策曰:「用兵之道,攻心為

上。近遣天虎往荊州,人皆有書。今段乘驛甚急,止有兩函與行事兄弟,雲『天虎口

具』;及問天虎而口無所說,天虎是行事心膂,彼間必謂行事與天虎共隱其事,則人人

生疑。山陽惑於眾口,判相嫌貳,則行事進退無以自明,必入吾謀內。是馳兩空函定一

州矣。」

山陽至江安,遲回十餘日,不上。穎冑大懼,計無所出,夜遣呼西中郎城局參軍安

定席闡文、咨議參軍柳忱,閉齋定議。闡文曰:「蕭雍州蓄養士馬,非復一日。江陵素

畏襄陽人,又眾寡不敵,取之必不可制;就能制之,歲寒不為朝廷所容。今若殺山陽,

與雍州舉事,立天子以令諸侯,則霸業成矣!山陽持疑不進,是不信我。今斬送天虎,

則彼疑可釋。至而圖之,罔不濟矣。」忱曰:「朝廷狂悖日滋,京師貴人莫不重足累息。

今幸在遠,得假日自安。雍州之事,且藉以相斃耳。獨不見蕭令君乎?以精兵數千,竟

為群邪所陷,禍酷相尋。『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且雍州士銳糧多,蕭使君雄姿

冠世,必非山陽所能敵。若破山陽,荊州復受失律之責,進退無可,宜深慮之。」蕭穎

達亦勸穎冑從闡文等計。詰旦,穎冑謂天虎曰:「卿與劉輔國相識,今不得不借卿頭!」

乃斬天虎送示山陽,發民車牛,聲雲起步軍征襄陽。山陽大喜。

甲寅,山陽至江津,單車白服,從左右數十人詣穎冑。穎冑使前汶陽太守劉孝慶等

伏兵城內,山陽入門,即於車中斬之。副軍主李無履收餘眾請降。

柳忱,世隆之子也。穎冑慮西中郎司馬夏侯詳不同,以告忱,忱曰:「易耳!近詳

求婚,未之許也。」乃以女嫁詳子夔,而告之謀,詳從之。乙卯,以南康王寶融教纂嚴,

又教赦囚徒,施惠澤,頒賞格。丙辰,以蕭衍為使持節都督前鋒諸軍事。丁巳,以蕭穎

冑為都督行留諸軍事。穎冑有器局,既舉大事,慮心委己,眾情歸之。以別駕南陽宗夬

及同郡中兵參軍劉坦、咨議參軍樂藹為州人所推信,軍府經略,每事諮焉。穎冑、夬各

獻私錢谷及換借富貲以助軍。長法寺僧素富,鑄黃金為龍數千兩埋土中。穎冑取之,以

充軍費。

穎冑遣使送劉山陽首於蕭衍,且言年月未利,當須明年二月進兵。衍曰:「舉事之

初,所藉者一時驍銳之心。事事相接,猶恐疑怠;若頓兵十旬,必生悔吝。且坐甲十萬,

糧用自竭;若童子立異,則大事不成。況處分已定,安可中息哉!昔武王伐紂,行逆太

歲,豈復待年月乎!」

不過似乎有點離題.....|||b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