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三十六計


Recommended Posts

三十六計是將自古以來較常見的計策做個整理

在兵書中實用價值並不高

"三十六計"一語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檀公指的是南朝名將 檀道濟)

後來有人真的去整理出三十六條計出來

但三十六計究竟是哪三十六條呢? 說法不只一種

以下我從網路上找出其中一種提供大家參考

第 一 計 : 瞞 天 過 海

「 瞞 天 過 海 」 的 「 天 」 是 指 皇 帝 , 因 為 古 時 候 是 稱 皇 帝做 「 天 子 」 的 。原 意 為 瞞 著 皇 帝 , 讓 他 平 穩 渡 海 。 「 瞞 天 過 海 」 用 在 兵 法 上 , 就 是 把 祕 密 之計 隱 藏 在 公 開 的 行 動 中 , 以 達 到 出 奇 不 意 的 效 果 。

【出處譯文】出自傳說。相傳唐太宗率兵30萬,離開長安遠征遼東。大軍到達海邊,太宗舉目遠眺,滄海茫茫,一望無邊,看來此海難渡,不禁焦急起來。大將薛仁貴見狀,心生一計:他請太宗進入海邊的一座彩色營帳,命文武百官飲酒作樂。一時笙歌四起,美酒飄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記了憂愁,沉浸在歡樂之中。正在酒酣之際,太宗忽聞帳外有波濤洶涌之聲,便急忙揭開帳幕向外張望。這才發現自己與30萬大軍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馬上要到達彼岸。原來薛仁貴擔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棄東征,便瞞著他指揮大軍渡海。因為皇帝貴為“天子”,所以叫做“瞞天過海”《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

第 二 計 : 圍 魏 救 趙

「 圍 魏 救 趙 」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一 個 十 分 成 功 的 戰 例 , 它 主 張 對 敵 方 避 實 就 虛 , 善 於 抓 住 敵 方 的 弱 點 , 使 敵 人 受 到 牽 制 , 從 而 用 最 少 的 代 價 去 取 得 最 完 滿 的 成 功 。

【出處原文】 “夫解……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 弱罷于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 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

第 三 計 : 借 刀 殺 人

「 借 刀 殺 人 」 計 , 就 是 借 助 別 人 力 量 去 消 滅 自 己 的 敵 人 , 以 達 到 保 全 自 己 的 目 的 。

[出處原文] 敵象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將有所為﹔便應借此力以毀敵人。

第 四 計 : 以 逸 待 勞

「 以 逸 待 勞 」 這 個 計 策 說 明 當 強 敵 當 前 , 不 一 定 只 用 直 接 進 攻 的 方 法 , 而 是 積 極 防 御 , 慢 慢 消 耗 敵 人 的 有 生 力 量 , 使 敵 人 由 強 變 弱 , 再 等 待 時 機 一 舉 消 滅 敵 人 。

[出處原文]“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 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孫武《孫子兵法之軍爭篇》

第 五 計 : 趁 火 打 劫

「 趁 火 打 劫 」 這 一 計 , 是 趁 敵 人 遭 遇 困 難 、 力 量 薄 弱 無 力 還 擊 時 加 以 打 擊 , 這 樣 就 可 以 就 勢 取 勝 。

【出處原文】 “有所謂趁火打劫者,臨時之盜也。遇有人家失火,即約一二伴 侶,飛奔入內,見物即取,或持之,或負之,或扛之。主人加以訶斥 ,則日:將為汝寄頓于吾家也。蓋倉卒起意,利人之危而乘之也。” (徐珂《清稗類鈔之盜賊類之趁火打劫》)

第 六 計 : 聲 東 擊 西

「 聲 東 擊 西 」 計 , 就 是 故 意 製 造 假 象 , 引 誘 敵 人 作 出 錯 誤 判 斷 , 然 後 出 奇 不 意 地 採 取 行 動 , 一 舉 殲 滅 敵 人 。

【出處原文】凡戰,所謂聲者,張虛聲也。聲東擊西,聲彼而擊此,使敵人不知其所備。則我所攻者,乃敵人所不守也。

第 七 計 : 無 中 生 有

「 無 中 生 有 」 計 的 妙 處 , 就 在 於 真 中 有 假 , 假 中 有 真 , 使 敵 人 判 斷 失 誤 , 從 而 出 其 不 意 地 把 敵 人 擊 敗 。

【出處原文】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于《老子﹒四十章》)。

第 八 計 : 暗 渡 陳 倉

「 暗 渡 陳 倉 」 一 計 , 就 是 以 虛 似 的 正 面 攻 擊 來 迷 惑 敵 人 , 當 敵 人 集 結 力 量 固 守 時 , 又 悄 悄 派 出 部 隊 迂 迴 到 敵 人 後 方 , 乘 虛 而 入 , 使 敵 人 措 手 不 及 而 失 敗 。

【出處原文】 “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候盜 兵襲之,亦示項王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 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司馬遷《史記之卷八高 祖本記》)

第 九 計 : 隔 岸 觀 火

「 隔 岸 觀 火 」 計 , 就 是 在 敵 人 內 部 有 矛 盾 時 , 我 們 不 必 急 於 進 攻 , 而 是 安 靜 地 等 待 敵 人 內 鬨 , 讓 他 們 互 相 仇 恨 , 互 相 爭 鬥 , 最 後 自 取 滅 亡 , 這 樣 我 方 不 用 一 兵 一 卒 , 就 可 以 達 到 預 期 效 果 。

【出處原文】 “隔岸觀火,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唐﹒乾康《投謁齊 己》)

第 十 計 : 笑 藏 刀

「 笑 藏 刀 」 的 意 思 是 表 面 裝 出 十 分 友 好 、 充 滿 誠 意 的 樣 子 , 使 對 方 信 以 為 真 , 放 鬆 警 愓 , 但 實 際 上 卻 暗 中 策 劃 , 積 極 準 備 , 一 有 機 會 就 立 刻 行 動 , 使 對 方 措 手 不 及 。

【出處原文】 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權要,欲 人附已,微作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

第 十一 計 : 李 代 桃 僵

「 李 代 桃 僵 」 用 在 兵 法 上 , 是 說 當 戰 局 發 展 到 必 然 會 有 所 損 失 時 , 就 要 以 放 棄 局 部 的 利 益 來 保 全 大 局 的 利 益 。

【出處原文】 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傍,虫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 代,兄弟還相忘(西漢﹒無名氏《雞鳴》)。

第 十二 計 : 順 手 牽 羊

「 順 手 牽 羊 」 這 一 計 , 是 及 時 利 用 敵 人 的 失 誤 , 抓 住 一 切 有 利 的 機 會 來 擴 大 戰 果 , 發 展 勝 利 。

【出處原文】 “快心真笙臘,覆手已牽羊”(劉攀《中肅集﹒梁宣明二帝陵》 )。

第 十三 計 : 打 草 驚 蛇

「 打 草 驚 蛇 」 計 , 提 醒 我 們 對 於 有 懷 疑 的 事 要 了 解 清 楚 , 等 明 瞭 以 後 再 行 動 , 否 則 會 一 敗 塗 地 。

【出處原文】語或出《祖堂集.七.雪峰和尚》:“雪峰招國。龍云:‘養子代老。’慈云:‘打草驚蛇’”。

第 十四 計 : 借 屍 還 魂

「 借 屍 還 魂 」 原 意 是 說 已 經 消 亡 的 、 不 存 在 的 東 西 , 又 借 助 某 種 形 式 得 以 復 活 。 作 為 一 個 軍 事 計 謀 , 則 是 說 要 善 於 抓 住 一 切 機 會 , 甚 至 看 上 去 是 毫 無 用 處 的 東 西 也 可 加 以 利 用 , 爭 取 主 動 , 擴 大 成 果 。

【出處原文】 呂洞賓云,壽,誰想你渾家將你屍骸燒化了,我如今著你借屍還魂,屍骸是小李屠,魂靈是壽,休迷了本來面目。

第 十五 計 : 調 虎 離 山

「 調 虎 離 山 」 是 一 種 調 動 敵 人 的 策 略 , 把 虎 調 開 , 使 敵 人 部 署 上 出 現 漏 洞 , 自 己 一 方 便 乘 虛 而 入 , 這 樣 就 可 以 輕 易 取 得 勝 利 。

【出處原文】 使不了調虎離山計,當不得將軍八面威。(明﹒馮惟敏《海浮山 堂詞稿﹒二上﹒玉芙蓉(共二)》)。

第 十六 計 : 欲 擒 故 縱

「 欲 擒 故 縱 」 是 說 在 敵 我 交 手 時 , 如 果 逼 得 敵 人 走 投 無 路 , 他 就 會 反 撲 。 而 故 意 放 他 一 條 生 路 , 反 而 會 削 弱 他 的 氣 勢 , 瓦 解 他 的 鬥 志 。 我 方 就 可 以 尋 找 適 當 時 機 , 征 服 敵 人 。

【出處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 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老子三十六章》

第 十七 計 : 拋 磚 引 玉

「 拋 磚 引 玉 」 計 是 指 用 相 類 似 的 事 物 去 迷 惑 、 誘 騙 敵 人 , 引 敵 人 入 圈 套 , 然 後 乘 機 擊 敗 敵 人 。

【出處今譯】拋磚引玉故事出自唐代進士常建《常建集﹒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十分仰慕趙嘏的詩,便想了一個辦法:當打聽到趙嘏要到吳地游

覽靈岩寺的消息后,自己先到靈岩寺前牆上題了詩句:“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以引起趙嘏題詩興趣。

當趙嘏來此,見有一未完成的詩,便在后面加了“山光悅鳥性,潭影

空人心。萬賴此俱寂,但余鐘磐聲。”續成一首。續的詩比前兩句要

好,所以當時人們評論常建的做法是“拋磚引玉”。

第 十八 計 : 擒 賊 擒 王

「 擒 賊 擒 王 」 計 認 為 攻 打 敵 軍 主 力 , 捉 住 敵 人 首 領 , 這 樣 就 能 瓦 解 敵 人 的 整 體 力 量 。 敵 軍 一 旦 失 去 指 揮 , 就 會 不 戰 而 潰 。

【出處原文】 “豈不聞擒賊必須先擒王,得虎終須入虎穴。莫使王多賊易成, 莫使穴多虎偷活。”見張云《老林行》

第 十九 計 : 釜 底 抽 薪

「 釜 底 抽 薪 」 計 是 當 兩 軍 對 壘 時 , 一 方 不 直 接 針 對 敵 人 的 鋒 芒 與 敵 人 抗 衡 。 而 是 另 想 辦 法 , 從 根 本 上 削 弱 敵 方 的 氣 勢 , 這 樣 就 可 以 以 弱 勝 強 。

【出處原文】 “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西漢 ﹒劉向《淮南子﹒精神訓》)

第 二十 計 : 混 水 摸 魚

「 混 水 摸 魚 」 計 是 乘 亂 取 勝 的 意 思 。 中 國 古 代 軍 事 家 運 用 這 一 計 時 , 大 都 是 先 設 法 把 水 攪 混 , 然 後 利 用 敵 人 互 相 混 戰 之 機 , 把 他 們 一 一 消 滅 掉 。

【出處譯文】語源和意源不詳。公元前6世紀希臘寓言家伊索的 《伊索寓言﹒漁夫》中講的是混水摸魚的故事:一位漁夫在河里捕魚 時,先攔河張網,然后用繩子拴上石塊,面向魚網擊打水底,魚嚇得 到處亂游,有些撞進網里。當地有人見漁夫這樣做,責怪他把水攪渾 了,使人不能喝到清水。漁夫說:“若不是把水攪渾,我就捕不到魚 ,捕不到魚,我就得餓死。” 有人把它作為“渾水摸魚”的來源。我們認為寓言譯介到中國來 的時間與《三十六計》成書時間的先後關系有待進一步考証。

第 二十一 計 : 金 蟬 脫 殼

「 金 蟬 脫 殼 」 的 本 意 是 : 蟬 在 蛻 變 時 , 本 體 脫 離 皮 殼 而 走 , 留 著 蟬 蛻 還 掛 在 枝 頭 。 此 計 用 於 軍 事 , 是 指 通 過 偽 裝 擺 脫 敵 人 , 以 實 現 我 方 的 戰 略 目 標 的 謀 略 。

【出處今譯】 《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五回:“這賁四巴不得要去,聽見這一聲 兒,一個金蟬脫殼走了。” 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回:“這個叫做‘金蟬脫殼計’:他將虎皮蓋在此,他卻走了。”

第 二十二 計 : 關 門 捉 賊

「 關 門 捉 賊 」 是 說 對 弱 小 的 敵 人 要 採 取 四 面 包 圍 , 這 樣 就 可 以 全 殲 敵 人 。 當 然 , 這 個 計 如 果 運 用 得 好 , 甚 至 可 以 圍 殲 比 自 己 強 大 的 敵 人 。

【出處今譯】 “關門捉賊”的語源無可遠考。大概最初的出處為《三十六計》 。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 對于小股敵人也可采用包圍、斷后的辦法來殲滅。

第 二十三 計 : 遠 交 近 攻

「 遠 交 近 攻 」 計 是 當 實 現 軍 事 目 標 的 企 圖 , 受 到 地 理 條 件 的 限 制 時 , 先 攻 取 就 近 的 敵 人 , 而 對 遠 隔 的 敵 人 取 得 暫 時 的 聯 合 。 等 攻 取 了 近 敵 之 後 , 再 一 一 擊 破 遠 敵 。

出處原文】 “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第 二十四 計 : 假 道 伐 虢

「 假 道 伐 虢 」 的 「 假 道 」 是 借 路 的 意 思 。 對 於 處 在 敵 我 兩 個 強 國 中 的 弱 國 , 當 敵 方 逼 迫 它 屈 服 時 , 我 方 立 刻 出 兵 援 救 , 借 機 把 軍 事 力 量 滲 透 進 去 , 控 制 其 局 面 , 再 乘 機 發 動 突 然 襲 擊 , 就 可 輕 而 易 舉 取 得 勝 利 。 也 可 理 解 作 先 利 用 甲 做 跳 板 去 消 滅 乙 , 達 到 目 的 後 , 回 過 頭 來 連 甲 一 起 消 滅 掉 。

【出處原文】 “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 是吾寶也。’對曰:‘若得道于虞,猶外府也。’公曰:‘宮之奇存 焉。’對曰:‘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于君,君昵 之,雖諫,將不聽。’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為不道,人自顛 轉,伐□三門。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今虢為不道,保于逆旅,以 侵敝邑之南鄙。敢請假道以請罪于虢。’虞公許之,且請先伐虢。宮 之奇諫,不聽,遂起師。夏,晉里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 。”(《左傳.僖公五年》)

第 二十五 計 : 偷 樑 換 柱

「 偷 樑 換 柱 」 計 的 意 思 是 要 暗 中 抽 換 敵 人 的 主 力 , 然 後 乘 機 控 制 或 吞 併 敵 人 。

【出處原文】

“殷紂……力能索鐵舒鉤,撫梁易柱,步捉猛獸,手接飛鳥也。唐朝張守節《正義》引《帝王世紀》:“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 。”

第 二十六 計 : 指 桑 罵 槐

「 指 桑 罵 槐 」 的 意 思 是 故 意 利 用 某 些 人 的 過 失 , 通 過 對 這 些 人 的 懲 罰 , 去 警 誡 那 些 不 服 從 自 己 指 揮 的 人 。

【出處譯文】“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 兵書《三十六計》將它演繹成間接訓戒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謀略。 《金瓶梅詞話》六十二回:“他每日那邊指桑樹罵槐樹,百般稱 快﹔俺娘這屋里分明聽見,有個不惱的?” 《紅樓夢》一十六回:“咱們家所有的這些管家奶奶,那一個是 好纏的?錯一點兒他們就笑話打趣,偏一點兒他們就指桑罵槐的抱怨 。”

第 二十七 計 : 假 癡 不 癲

「 假 癡 不 癲 」 , 重 點 在 一 個 「 假 」 字 。「 假 」 的 意 思 是 偽 裝 。 裝 聾 作 啞 , 軟 弱 忍 讓 , 使 敵 人 放 鬆 警 惕 。 等 時 機 成 熟 , 再 出 奇 不 意 地 向 敵 人 發 起 進 攻 , 敵 人 猝 不 及 防 , 必 然 失 敗 。

【出處原文】 ……自古詭道。存之則余詭不復增矣,廢之則使貪使愚之朮從何 而使哉?

【出處今譯】 ……(這些都是)自古以來的詭道。只有保存它,剩下的詭詐之 道就不會再增多了,若廢棄不用它們,那些使人貪財使人愚昧的方法 又從哪里施行呢?

第 二十八 計 : 上 屋 抽 梯

「 上 屋 抽 梯 」 用 在 軍 事 上 , 是 指 利 用 小 利 引 誘 敵 人 , 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

【出處原文】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孫子﹒九地篇》。 【出處今譯】 將帥向軍隊布置作戰任務,要像使其登高而去掉梯子一樣,使軍 隊有進無退。

第 二十九 計 : 樹 上 開 花

「 樹 上 開 花 」 是 指 樹 上 本 來 沒 有 花 , 但 可 以 借 用 假 花 點 綴 在 上 面 , 讓 人 真 假 難 辨 。 此 計 用 在 軍 事 上 , 是 指 當 自 己 的 力 量 薄 弱 時 , 可 以 借 別 人 的 勢 力 或 某 種 因 素 , 使 自 己 看 起 來 強 大 , 以 此 虛 張 聲 勢 , 懾 服 敵 人 。

【原文今譯】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 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兵書《三十六計》上把它作 為制造聲勢以懾服敵人的一種計謀。鐵樹也開了花,變不可能為可能 ,所以能夠制服敵人。

第 三十 計 : 反 客 為 主

「 反 客 為 主 」 的 意 思 是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 主 人 不 去 招 待 客 人 , 反 而 受 客 人 招 待 。 用 在 軍 事 上 , 就 是 乘 支 援 盟 軍 的 機 會 , 把 自 己 的 力 量 安 插 進 去 , 然 後 有 計 劃 地 逐 步 控 制 盟 軍 。

【出處原文】 “臣較量主客之勢,則有變客為主,變主為客之朮。”(《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中》) 【出處今譯】 我比較研究了我方與對方的形勢,就有了變客為主和變主為客的 方法。

第 三十一 計 : 美 人 計

「 美 人 計 」 的 意 思 是 對 兵 力 強 大 的 敵 人 , 要 先 制 服 他 的 主 帥 ; 對 足 智 多 謀 的 主 帥 , 要 設 法 腐 蝕 他 的 意 志 。 只 要 讓 敵 人 的 將 帥 鬥 志 衰 退 , 士 兵 士 氣 消 沉 , 那 麼 敵 軍 就 沒 有 了 戰 鬥 力 了 。 因 此 , 針 對 敵 人 的 弱 點 滲 透 瓦 解 , 就 可 以 更 容 易 消 滅 敵 人 。

【出處原文】 晉獻公伐虞、虢,乃遺之屈產之乘,垂棘之壁,女樂二八,以熒其意,而亂其政。(《韓非子.內儲說下》) 【出處今譯】 晉獻公准備討伐虞和虢兩國,便先給兩國國君贈送屈產(晉國領 地,產良馬而著名)產的良刀,垂棘(晉國領地,以產美玉著名)產 的美玉,以及年輕的歌舞妓,以熒惑他們的意志,擾亂他們的政治。

第 三十二 計 : 空 城 計

「 空 城 計 」 屬 於 一 種 心 理 戰 術 , 主 要 是 利 用 敵 人 多 疑 的 心 理 弱 點 , 在 兵 力 空 虛 時 , 故 意 做 出 不 加 防 守 的 樣 子 , 使 敵 人 產 生 疑 慮 , 不 敢 作 進 一 步 的 進 攻 , 從 而 使 自 己 化 險 為 夷 。

【出處譯文】語源不可考。歷史上以“空城計”退兵的不少,最 早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鄭國以“空城計”智退楚軍的歷史記載,但其影 響遠遠不如孔明的空城計。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 達》中,諸葛亮設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大軍的故事是最為典型的。諸 葛亮屯兵于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了,只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 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諸葛臨危不懼, 傳令大開城門,還派人去城門口洒掃。諸葛亮自己則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 ,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貿進,便下令退兵。此故事在民間盛傳, 民間藝人多用“空城計”之名來演繹此故事。

第 三十三 計 : 反 間 計

「 反 間 計 」 的 實 質 是 巧 妙 地 利 用 敵 人 間 諜 反 過 來 為 己 方 服 務 。

第 三十四 計 : 苦 肉 計

「 苦 肉 計 」 是 一 種 特 殊 做 法 的 離 間 計 。 運 用 這 條 計 , 「 自 害 」 是 真 ,「 他 害 」 是 假 , 以 真 亂 假 。 己 方 要 做 成 內 部 矛 盾 激 化 的 假 像 , 再 派 人 裝 作 受 迫 害 , 借 機 打 入 敵 人 內 部 進 行 間 諜 活 動 , 以 達 到 操 縱 敵 人 、 打 擊 敵 人 的 目 的 。

【出處譯文】孔明曰:“不用苦肉計,何能瞞過曹操?”(《三 國演義》第四十六回) 用“苦肉計”最早的記載見《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中要離斷臂刺慶忌的故事。

第 三十五 計 : 連 環 計

「 連 環 計 」 是 指 多 計 並 用 , 計 計 相 連 , 一 計 累 敵 , 一 計 攻 敵 , 這 樣 任 何 強 敵 , 都 會 攻 無 不 破 。

【出處原文】龐統使曹操戰艦勾連,而后縱火焚之,使不得脫,則連環計者。

其法在使敵自累,而后圖之。蓋一計累敵,一計攻破,兩計扣用,以

摧強勢也。

【出處今譯】龐統慫恿曹操把戰艦用鐵鏈勾連起來,然后縱火焚燒,使之無法

逃脫,這就是連環計。連環計就是讓敵人自己牽制自己,然后再去謀

取。用一條計謀使敵人自己牽制自己,再用一計進攻敵人,兩條計謀

結合起來運用,就能夠摧毀勢力強大的敵人。

第 三十六 計 : 走 為 上 計

「 走 為 上 計 」 , 是 指 敵 我 力 量 懸 殊 的 情 況 下 , 己 方 採 取 有 計 劃 的 主 動 撤 退 , 暫 時 避 開 敵 人 鋒 頭 。 再 尋 找 機 會 , 以 退 為 進 , 以 弱 勝 強 。

【出處原文】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孫子﹒虛實篇》 【出處今譯】 撤退而使敵人不能追擊的,是因為行動迅速而使得敵人追趕不及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嗯...孫子兵法中,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不戰就不戰。

如果兵力沒有絕對優勢,

是絕對不可發生戰爭的,

我記得裡面提到就算比敵方多一倍的兵力都不一定佔優勢的。

如果不退後的話,

會惡性循環,一敗再敗。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