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祤.翲 10 發表於 July 16, 2006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uly 16, 2006 唐宋時代時,南各國朝貢都喜歡以「龍涎香」為貢品,這是一種高貴的香料,而這個龍涎香是抹香鯨腸內蠟質的結晶,據推斷是,抹香鯨吞下成千的大烏賊後,沒到鳥賊硬嘴的刺激構生成的。那我有個疑問,那時後該要怎麼捕捉抹香鯨啊?鯨類不是大形哺乳類嗎?當時沒有現在先進的工具,那他們要怎麼抓?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HuLi~ 10 發表於 July 17, 2006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uly 17, 2006 補充《龍涎香》:龍涎香為特殊蠟狀物質,僅雄性抹香鯨體內分泌,雌鯨並無,為古埃及、阿拉伯與印度人常用的香料,在中國則是極珍貴的中藥材。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龍涎香可以「活血、益精髓、助陽道、通利血脈」,中醫則用龍涎香作為「化痰、散結、利氣、活血」的藥,也有人取作春藥。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錄》裡提到印度洋的索科特拉島(Soccoter aIs.)人,從鯨魚腹中取得龍涎香,而且因為它的需求量大,所以還有專業捕鯨人。事實上,印度洋正是龍涎香的盛產之地。龍涎香長得什麼樣子?梅爾維爾的《白鯨記》裡描述:「黃灰色,滑膩似肥皂和陳年起士,輕香,貴比黃金。」。龍涎香因為量少且又極貴,故而除了阿拉伯地區,東方和西方以之入藥者極少。隨鄭和下西洋的費信,在《星槎勝覽》中寫得很詳細,說是在龍涎嶼(麻六甲海峽西口外),「龍涎初若脂膠,黑黃色,頗有魚腥之氣,久則成就土泥。或大魚腹中剖出,若到大圓珠,亦覺魚腥,間焚之,其發清香可愛。貨於蘇門之市(按,指蘇門答臘的市場),價亦非輕,官秤一兩,用彼國金銀十二個,一斤該金錢一百九十二個,準中國銅錢四萬九千文,尤其貴也。」正因為如此昂貴,所以西洋諸國多以之為進貢中國的禮物。明代羅懋登的《新刻全像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提到,有蘇門答臘、溜山、卜剌哇等九個國家送了龍涎香。談到龍涎香,中醫界有人泛稱就是龍的口水,這種說法,恰好凸顯出這項藥材的珍貴,號稱比黃金還貴的龍涎香,在台灣目前一兩售價約五百三十美元,必須熟悉門路,才能買得到。龍涎香活血,在中醫裡多半用於預防或治療腦震盪、中風等血管栓塞疾病,或與其他七樣珍貴藥材,研磨成「八寶粉」,所費不貲。上補充敘述中的專業捕鯨人是徵來的,組成捕鯨團捕鯨團以二十隻搖漿小船圍捕二尾鯨魚,每隻小船上有漁人 10 名,有人擲槍鏢鯨魚,有人弋漁繩牽引在潛水取出所需物或把鯨魚拖回處理。;-)詳情請看樓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HuLi~ 10 發表於 July 17, 2006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uly 17, 2006 日本為亞洲捕鯨大國,相傳日本人捕鯨魚是徐福所傳授。秦始皇派遣至海外探尋蓬萊仙島,求取長生不死的仙丹,沒有結果,回報秦王,因受大魚所阻,不能取到仙藥。據史記中記載, 秦始皇政三十七年(西元前210 年)徐福向秦始皇要了「善於射殺鯊魚的人及大弓箭」再度出海至日本。據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史記載:此地因潮流關係,成為日本捕鯨的中心地,同時此地的捕鯨技術,亦相傳為徐福所傳授,因此在各地盛行「鯨魚舞」以紀念徐福。新宮市三輪崎漁港為日本著名的捕鯨基地之一,有自古相傳的古老習慣,在捕得鯨魚以後,一定將鯨肉供奉於徐福墓。日本現存有徐福捕鯨圖」畫作一幅,畫中為二十隻搖漿小船圍捕二尾鯨魚,每隻小船上有漁人 10 名,有人擲槍鏢鯨魚,有人弋漁繩牽引十分生動。我國古詩中亦有同樣的記載,如唐代詩人李白的「古風」中就有。「…尚採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努。射海魚長鯨正催嵬…」;清時黎庶昌在「訪徐福墓」中也有「…滔滔碧海掣長鯨弩射濤頭照眼明,遺法尚遺秦士在相將賽墓報徐生」。不論日本或中國都有類似的傳說及記載,日本人最早捕鯨魚的方法是在秦朝時我國徐福所傳,似乎極有可能。日本捕鯨業已有四百多年歷史,鯨肉曾經是日本人重要蛋白質來源,早期日本人在其沿岸,使用鏢刺及網取式捕鯨。十九世紀,美國、英國侵入太平洋,以動力漁船、捕鯨砲大量在日本附近海域捕鯨,致日本捕鯨業衰退。二十世紀初,日本建造新式捕鯨船,往南冰洋捕鯨,開啟了日本捕鯨業的新局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白祤.翲 10 發表於 July 17, 2006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uly 17, 2006 二十隻搖漿小船圍捕二尾鯨魚,一船十人。那不就是…一百個人抓一隻 ̄▽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