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Posts

還在等待一聲蟬鳴?

別等了吧

這似乎是在徵求讀者的答案卻又直接答覆,整個視角好像從作者那方面突然轉換得讓我不太習慣。

結尾的冷卻,有虎頭蛇尾的感覺,希望再經過修飾,勢必能將最後一段結束圓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將身邊的事物加入詩中,儘量使用比較實在的物體,以及人們生活中可以涉及到的事情,而不是製造一些抽象的辭彙,這樣反而會失去詩意,最後變成抒發心情。

重點:詩歌是一種語言,並非文字。

例子(大陸寫手的作品):

<五保戶之歌>

六拐子是大王莊的五保戶

沒有兒女

今年九十來歲

年底村幹部沿門挨戶

爲他納糧征油

全村人背地裏

這個老不死的

<自由落體>

我沿大王莊的順下坡

展開雙臂

跳躍

一不小心

被村長家的狗

咬了一口

黑青了好幾天

*注:五保戶是指《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中的五保供養對象,主要包括村民中符合下列條件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

  (一)無法定扶養義務人,或者雖有法定扶養義務人,但是扶養義務人無扶養能力的;

  (二)無勞動能力的;

  (三)無生活來源的。法定扶養義務人,是指依照婚姻法規定負有扶養、撫養和贍養義務的人。

國家對五保戶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的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唔,所以意象融入是建立在讓詩意更貼近人的基礎上?

如果我將一首詩的走向定位為個人抒發心情,但使用生活化的事物表達

那這樣意象是否亦能引起共鳴?

詩語言、意向、聲音、質地的使用是為了完整表達詩的意念

符合詩之流動與順暢

好的意象用起來是自然而水到渠成

讓詩的蘊含自然有張力與想像

那麼使用怎麼樣的"物件"去表達去逼近都是可以的

記住

心中有詩,處處是詩

不是光靠堆疊出漂亮的句子就能表達詩本身所能營造的深度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