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沙米 10 發表於 December 12, 2009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12, 2009 完整版本:http://sami3kuso.pixnet.net/blog/post/24682513------------------------------------------------ 以下是我胡庭碩個人的所思所想,沒有任何的公信力可言 我誠實的把我的感覺說出來,不管你同意與否,這是我的自由 如果你的心中不存在著雅量與包容,那麼請你看到此為止! ------------------------------------------------ 節目名稱:喜迎雙慶 - TCO30,NCO25 團慶聯合音樂會 演出時間:2009/11/18/19:30 演出者: 陳佐湟 (指揮) 蕭白鏞 (二胡) 劉貞伶 (笛子) 安德石 (長笛) 台北市立國樂團 (北市國) 台灣國家國樂團 (台灣國!?) 演出曲目: 《龍騰虎耀》 李民雄曲 《江河水》二胡 李石庵編 《草原上》低音二胡 劉明源曲 劉至軒編配 《月兒高》 古曲 彭修文編配 《胡旋舞》長笛 鍾耀光曲 ------------------------ 《古槐尋根》 趙季平曲 《梆笛協奏曲》第一樂章 馬水龍曲 陳炫合配器 《西北組曲》 譚盾曲 先說這次的音樂感受好了!坦白說,我不甚喜歡陳佐湟的處理方式。沒錯,樂團是技巧高超,但在音響的飽和度、整體性上我覺得略顯破碎。聲部自身的完整性與音響我覺得很漂亮(首推拉弦)可是組合在一起時就不免令人扼脕。而在大小聲處理上我也以為張力並不臻美(國樂最愛的就是從幾乎無聲拉展到砰然巨響)當然可能是我中了傳統處理的毒害太深,但在不完美的新方法與通俗的舊處理上,我寧可保守的選擇後者。或許我能慢慢理解為何有些人,面對西樂出身的指揮家帶國樂團這件事上會那麼忿忿不平了。但我以為,重點不是指揮家自小的出身背景(當然跟他是不是精通笛子、二胡、柳阮、打擊無關), 畢竟世界上本也沒有「民族管弦樂指揮」的稱號。重點是,指揮本身暸不了解國樂器的特點與國樂曲處理上的通則與慣性。像是溫以仁、邵恩、鍾耀光、簡文彬、張 佳韻這些衛道人士所謂「血統不純正」而跨足國樂指揮的指揮家們,我就覺得他們對於國樂的了解與處理超群,甚至在很多思維模式與手法操作的代入與突破上,甚 而比很多一路「正統」上來的指揮還要來的有新意。當然啦,或許我在音樂會中的這些感受單純是因為坐了一個太爛的位置,Who knows? 再提到打擊組的部份好了,由於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兩大樂團競演,雙團各自打擊組的實力與輩分可說都是不相上下( 嗎!? )所以在很多經典的打撃大曲上,採用雙打擊齊奏的方式。這樣當然巧妙的解決了誰王誰后的問題,但也因此,主奏的自在詮釋與隨性風格就因需彼此瞻前顧後而削弱泰半,委實可惜。如果能將主秀的華彩段落均分一下,輪流領奏,相信在樂性表現上會更有看頭。 此次協奏曲中,蕭白鏞琴音的酣暢飽實令人痛快,《草原上》的輕快俐落十分舒服,大漠風光就這般歡快的開拓出來,一點兒也沒有刻意矯造的痕跡。《江河水》的處理上也非如一般泛泛,總是營造六月飛雪、痛徹心扉、椎心刺骨、柔腸寸斷的撕裂感( ex:祝福、藍花花敘事曲 ... ... ) 而是改採一種層次較高、旁觀臨摹的方式來娓娓說來。話許是自身的欣賞水準不到,還不是很能從第三人稱的方式去理解、賞析意境,但依稀嗅得的凜然高度,令人 神往。《胡旋舞》是我很喜歡的一首曲子,我聽過由瑞典BIS錄制,莎拉。貝扎莉演奏的版本(此曲原就為獻給貝扎莉的長笛曲)曲子的出發動機、音型堆砌都十 分的深得我心,尤其是長笛主題一氣呵成的高難度華麗炫技更是令人嘆為觀止。但我覺得在本次演出中美中不足的是樂團與長笛間的進退維谷,起初還能平分秋色、 各據一水,但隨著情緒越積越高,樂團音量開始逐漸凌駕主奏( 然後就完完全全的吃掉了長笛!? )而單看長笛的部份,如果能在段與段之間連結的更緊密,相信會更有迴旋不止的感覺。(中貝小姐的毒了我想) 這次演出中,最深得我心的一首曲子,卻是我一開始最不看好的曲子。我不看好的 原因並不是曲子本身的瑕疵,更不是對演出者的信心不足。而是因為《梆笛協奏曲》在我的腦海中早已定型,陳中申詮釋版本的天威浩蕩、大器大量,在我的心裡, 已經不可能有誰能夠有所突破。但劉貞伶的詮釋卻超脫了此窠臼,走出了一條全新的路子來。如果說陳中申的梆協像是個放蕩不羈但卻不失大將風範的天子(游龍) 有著明顯的主線與蒼迫的力道;劉貞伶的梆協卻像是繽紛多彩的絹絲,不間斷的來回劃過腦海。想要伸手抓住一個具體影像是不可得的,但絢爛奪目的繁複美卻是怎 麼樣也逃不開離不走。我覺得國樂的優勢就在這裡,我們的發展才剛起步,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彼此修正、隨性改定。然其實類似的詮釋方法我並不是第一次接觸,莎 拉。貝扎莉與北市國的首張專輯裡,短笛版的梆協即是採用類似般動人錦簇的處理方法。但我以為梆笛的音色與氣聲才是梆協裡無可取代絕色天香,劉貞伶與NSO 的梆協錄音以告一段落,現今就等著出版了,請大家多多支持阿。但這這次演出中的樂團部份如果能更融合、更雄壯,相信對比起來一定更美。但梆協原曲的伴奏部 份本就是以管絃樂團譜寫而成,且強調的就是現今國樂團最令人詬病的合諧與飽滿感(我以為),要以現今國樂團的技術與樂器來達到這些要求,我覺得是太苛責了。( 開頭的部份整個都變成 → 碰~碰~碰~碰碰碰!筐筐筐!碰碰碰碰~炸炸!! )但相信隨著日新月異的新技術與樂器改良,國樂團的益發完美將是指日可待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