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涵義


Recommended Posts

道在中國的道家只的是

無所不在 不可形容 有一定的規律,人為的介入未必可以符合預期中的結果

其實在經濟學裡

不就是亞當斯密「一隻看不見的手」?

一隻看不見的手 其實也沒有說明這隻手的特性為何

在國富論中 斯密只有實例 類似莊子的寓言 來幫助我們體會那種「道」的感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 month later...
  • 2 months later...

道是萬事萬物運行的法則是哲學上的東西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要處靜,虛己,大樹強硬卻會被風吹斷,小草柔弱卻能保命

與亞當史密斯的市場機制並不相同

市場機制是說消費者的需求曲線D(m<0)

與生產者的供給曲線S(m>0)

兩線會有一交點

此點為市場供給予需求的平衡點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認為 道就是以很單純的道路之意向下聯想

道不同不相為謀 此道為みき道路 又引伸為志趣

劍道 茶道等等之類的感覺有種分歧的感覺....

最後就演變出了道理(有條不紊的很多思路+儒學 孔孟思想 千年歷史演變成道?

一言以蔽知應該就是腦內的思想吧...(攏統結尾...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3 weeks later...
樓上證明了一句話

「道可道,非常道。」

說的好

就像是描述"冷"的感覺

有寒風刺骨 冷到牙齒打顫兒 ....一大堆描述用語

BUT你必須真的被冷過一次(在手上澆冰水 跳入0度的水池....)

你才知道甚麼是冷

難以描述,只能用體會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道,當你不去思考或人為操控,你自然就成道。人為造作,就不可能得道。

eg.一個人為了當個出色有德性的人,他努力的去做一些有德性的原則,來符合道德的法則。(儒家)

但這樣在老子的思想中,實際上不是一個道德的表現。應當在不在意道德法則下,

尊崇自然的法律,這才算是一個符合道的法則。

而在經濟學當中,我們不應強求富國,而是在不知不覺,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

隨著時間和機運,自然法則下,獲得財產以及富有,在富有下不能夠得意,

要不改變態度,隨著道走。

這才是老子道德的定義。(我閱讀中國哲學史,是用這套來理解老子思想。)

因此道家不算是一個出世的思想,實際上僅是融入社會中,要求不過度人為造作,遵循自然法則。

那反過來探討儒家,由一些論語孟子要求你如何行禮儀仁義,這些對於老子可能都是不以為然的。

因為老子相信,我們本身就只要遵循自然法則,自然就可以獲取道,無需人為操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5 weeks later...
  • 7 months later...

不如說道家提出了一種人所無法理解的概念吧。

如果可以理解的話,那個概念就不足以作為一切的緣起與根本,

畢竟,用人類的意識來企圖解釋人類以外的世界太過自以為是。

所以道的概念的首要條件就是先得要謙卑,更要放開成見。

道就是那個讓你之所以為你的東西。

到就是那個讓世界之所以為世界的東西。

道的概念大概比較像是造物主,但是更像是世界運行的根本法則,

道沒有意志,超然一切地獨立,永遠不會因時間而改變,又是萬物生成所遵守的道理。

所以分子的排列、粒子內微觀的世界、作用力交互的運作乃至於意識與生命的誕生,

宇宙當初的誕生以及未來將面臨的終結,花開花落生命無止盡的循環,

這些都是那個無法理解的道的作用,更可以說他像是命運,道會安排一切。

道就是自然而然背後的原因,而道家就是從這根本的角度切入生命與世界,

進而化解人生而既有的種種無奈與拘束,達到和諧自由的境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所謂的「道」,就是道路,就是拉丁文的via(與英文的via和way都屬同源)。在這些語言中,它具有雙重意涵:既指腳下走的路、也指為了達成目標所必經的途徑。與西方語言不同的是,在中文裡,「道」指的是康莊大道,不像拉丁文的via多指小徑,所以東方的道不能是旁門左道,而必須是行得正、坐得端,一種正義凜然的「正道」。不論哪個語言,只要以宏觀的角度來看,「道」就可以指人生的道路,也就是貫串人的一生所用的哲學。所以「道」在定義上必然是個涵蓋一切哲學、一切思想的通稱。稱呼「道」為人世間無所不在的根本,就是建立了一個邏輯上的恆真句,也就是說:道就是道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道在中國的道家只的是

無所不在 不可形容 有一定的規律,人為的介入未必可以符合預期中的結果

其實在經濟學裡

不就是亞當斯密「一隻看不見的手」?

一隻看不見的手 其實也沒有說明這隻手的特性為何

在國富論中 斯密只有實例 類似莊子的寓言 來幫助我們體會那種「道」的感覺

不一樣的概念,甚至在我覺得是差的非常多。

(1)老子的「無為」是一種境界形態的發展,而亞當斯密的「不做為」講究的是平衡。

(2)「無為」是「不執著於有或沒有作為」,就像為什麼出家當和尚之後要戒除欲望?

  因為你要去除在塵世當中的執著,但是去除了這些執著之後,你不能夠反過來,

  執著於「沒有執著」這件事,這是一種超脫之後更進一步的超脫,濟顛就是如此,

  才被稱為活佛。

  但是曼徹斯特學派所要的,是「絕對不要干涉」

說的好

就像是描述"冷"的感覺

有寒風刺骨 冷到牙齒打顫兒 ....一大堆描述用語

BUT你必須真的被冷過一次(在手上澆冰水 跳入0度的水池....)

你才知道甚麼是冷

難以描述,只能用體會的

必須說,理解錯誤,在哲學史上這是地理上相隔數百里,哲學主張上天差地遠兩段話,

道可道,非常道。包含了一個假定:常道恆在。而且他真正要說的話,其實還有更深層意涵。

如果常道不可道,那麼道德經五千言,難道是來騙稿費的嗎?當然不是!

它的意思是:你不能執著於用言說來表達一個常道,但你又不能執著於這個規則,

      所以我們要繼續從無再回到有。對於老子來說,道包含了無,有的概念。

      「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而你在這裡的主張,是古希臘Protagoras所說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什麼對,什麼錯,全部沒有一個客觀固定主張,都只是由當時的那個人自己來決定。

又參雜經驗主義、心靈哲學:唯有經驗過才能認識。

不如說道家提出了一種人所無法理解的概念吧。

如果可以理解的話,那個概念就不足以作為一切的緣起與根本,

畢竟,用人類的意識來企圖解釋人類以外的世界太過自以為是。

所以道的概念的首要條件就是先得要謙卑,更要放開成見。

道就是那個讓你之所以為你的東西。

到就是那個讓世界之所以為世界的東西。

道的概念大概比較像是造物主,但是更像是世界運行的根本法則,

道沒有意志,超然一切地獨立,永遠不會因時間而改變,又是萬物生成所遵守的道理。

所以分子的排列、粒子內微觀的世界、作用力交互的運作乃至於意識與生命的誕生,

宇宙當初的誕生以及未來將面臨的終結,花開花落生命無止盡的循環,

這些都是那個無法理解的道的作用,更可以說他像是命運,道會安排一切。

道就是自然而然背後的原因,而道家就是從這根本的角度切入生命與世界,

進而化解人生而既有的種種無奈與拘束,達到和諧自由的境界。

他當然可以理解,不然他說來幹嘛?

還有,道家講的並不是什麼人以外的世界,他們完全活在人世間,就算你說他們講形而上

的世界好了,中國哲學沒有形而上,形而下世界對立的概念。而到家的柔弱,謙下,

也不是就知識上來說,儒道墨法他們一點都不care知識,他們要的是人生實踐,

道家講的謙下、柔弱,是針對什麼的時候要謙下?針對自然要謙下。針對自然謙下是什麼?

就是教你不要拼命的去執著,去追求,該你的就會是你的,不該你的不要強求,

他們希望藉這種態度來達成社會安定。

還有道應該不會是造物主,如果當他是創造實體的話,道家會直接陷入「無中生有」的問題。

道對萬物的生,是一種不生之生,不去干涉,順應自然而全其性,所以嚴格說他也不是萬物運行法則,自然才是。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頂樓上~

但關於道對萬物的生,是一種不生之生,不去干涉,順應自然而全其性,所以嚴格說他也不是萬物運行法則,自然才是。但我則以為:"道"本是為解釋萬物合理的存在,那解釋便是大家都知道的: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地乃是"有"和"無"交互作用相生而成,也就是道的兩個面向。

若道不是(解釋)萬物運行法則那它到底是什麼呢?只是一種對於不可知的代名詞?自然和道的關係又該如何解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頂樓上~

但關於道對萬物的生,是一種不生之生,不去干涉,順應自然而全其性,所以嚴格說他也不是萬物運行法則,自然才是。但我則以為:"道"本是為解釋萬物合理的存在,那解釋便是大家都知道的: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地乃是"有"和"無"交互作用相生而成,也就是道的兩個面向。

若道不是(解釋)萬物運行法則那它到底是什麼呢?只是一種對於不可知的代名詞?自然和道的關係又該如何解釋?

老子的道,對我來說它沒有一個創生實體的意義,而這很正常,為什麼他要有?他的時代背景並不是重視這種智思傳統的時代,而且老子也不是個專門做學問的人,他所關心的是如何在周文疲弊的時代背景性下到一個超脫的方式,令大家不再被周文綑綁而不自由,不自由而後不安定,進而造成社會混亂。

而且如果你說是「有」「無」為交互作用創生那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一,即是無,二是有、無,三是玄(有無混同)。那現在來看,如果說是實在物那麼

1、無中怎麼生有?(就算是大爆炸,也應該解釋那顆用來爆的球是哪來的)

2、有{如果是}生於無,那麼生萬物的不就應該追溯回無?為什麼只到有?難到萬物的先祖還分唐山祖開台祖?

3、第一個引文顯然生萬物的是玄,而第二個是有,這要如何可能?

這些,如果解釋成人生的「境界形態」就會比較OK,無,是指沒有執著,沒有刻意;有,是不拘泥於無之後的境界,這兩者當你不執著於其中任一,你才能達到超脫,自由,玄就是有無循環中的的繳向性。

把道跟自然混在一起講,那看看下面這句: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那變成好像道跟自然都是無情無義,老子怎麼可能犯這種錯?

我覺得這個主題跟哲學版越來越沒有關聯了...

這是純正的中國哲學

不是只有英美那種形式框架才叫哲學

(當然我還是喜歡歐陸)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