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有人本教育基金會就足夠了嗎?


Recommended Posts

我覺得,人本著力的方向是在於,學生的人權(例如掃蕩體罰),及提供小學、兒童的教育方向!但放在中學生(青少年)的教育議題並不多!

是想拋出一個疑問,在教育界,有一個人本教育基金會就足夠了嗎? (還是有其他"現在有在運作的"的教育改革團體但我不知...一_一狠)

→意思是,人本的改革在"教育"方面涉及沒有很廣(如中學的改革、高教的改革)

<改革的成功通常是不同的團體依個自的方向去觸碰一個領域>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但成員組成是"受害者"的團體,應該沒吧!!!(現階段有在運作的!)

我想,在教育這一塊,由學生發聲為主的團體沒了聲音,改革變少了重要的推力。

如果不足夠..中學最迫切要改變的事什麼呢?以及可以用怎樣的動力促使成立社運!?

在中學階段來說,公共領域討論只涉獵到自身的外表權益"如解除髮禁、解除服裝規定"(這公共領域所指的是全台的"中學",不指學校及班級事務),而中學生對於公共領域的想像大部分只侷限在選幹部、環境維護等..,威權的意識形態加上社會給學生的觀感,中學生對自身未來的想像也限制在升學主義及主流價值(大部分!.),當從小灌輸的意識(服從、尊重..等!)加上環境的侷限,其公共討論也比大學困難許多。

也因此在這階段沒有足夠的公共教育學習(指排除資本主義的教育),中學生的定位終究是"思想還未成熟,學習需求皆由上位者判斷"的階段,這牽扯到很多問題(中學老師特質、家長價值觀、同濟單一化),所以反抗的動力通常都微不足道!

每個人必須經過的階段,很多人都是咬者牙忍者痛撐過去的心態,很少有人有捍衛自身權益的行動,即使有,家庭的不支持、學校的權威姿態、同濟的排異效應也促使行動更加艱難,而發出的聲音往往不及家長及教育學者,而通常真正實踐的人,都被社會視為邊緣者,我認為這樣的結果,變成了中學生明明是個"弱勢族群",但光用"教育小孩"就否定了種種對學生的傷害,扭曲成"為學生好"的高尚心態!

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吧! 資本主義的競爭論造就了思想的更侷限,父母的那時代,在中學階段的時候,有多面向的生活經驗開拓(維持家計、賺錢、鄉村的互動),但現今只成了套裝知識的填鴨,物質充裕的時代也練就了我們生活面向單一,生活擴展的學習微乎其微,而發聲主權又輪不到我們,聲音也就隨著時間愈來愈渺小。

對於這階段的改革少了這不可缺的一塊,不論怎樣的改也很難碰得到理想的那一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學生團體的話大多以大學為主,包含體制內的學生會權益部及體制外的異議性社團或學生運動團體。中學部份坦白說少得可憐。學權會、反髮禁聯盟、皮吉網,目前全部都沒有是暫停運作狀態。

妳的想法我很認同,那有沒有興趣帶學弟妹籌組相關團體阿,我可以提供各種支援喔。=w=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們學生應該組成一個長期關係我們學生教育事的團體

現在我是先在部落格和即時通上鼓勵同學發文說出自己的看法...:E

其實很多政策,都是因為我們不出聲,政府就聽家長的意見,

其實我們只要理性出聲,這是民主國家,事情就有希望...

看看髮禁的廢除,就是學生發起的...<8>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